文/醉吟烟霞
(濊貊人想象图)
先梳理一下:
濊人和貊人—濊貊(huì mò)人—索离人—高句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
濊貊人建国,史籍称其北夷索离,国在嫩江东,松花江北。族人以黍米、渔猎为食,栅栏围城,半农办游牧。
科普一下: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
濊貊人由濊人和貊人融合而成,夏商时濊人籍青州府,古属东夷,周时迁徙北上;貊人也称貉人,毫人,今朝鲜半岛西北及辽东一代。两族大约于公元前一千年融合,成东北三族肃慎、东胡、濊貊。
濊貊有王,周王曾会盟天下于洛阳,濊王传“濊王之印”,是为东北地区最早之国别。
(蒙古族中有一支叫布里亚特人,但是他们的文化与一般蒙古文化极为不同,据说他们是扶余人的后裔。)
濊貊北支曰索离,与族同属,年代已久,说法一直存在争议。在中原,被称为九夷之一,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索离人生活在今天的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主要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
索离国最早记载于东汉《论衡·吉验篇》。后来《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三国志·东夷传·夫余》和《梁书·诸夷传·高句丽》等都又记载。
由于史料匮乏,人们一度认为索离国在今辽宁中部或吉林长春一代。
(布里亚特人)
2006年10月,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根据哈尔滨东宾县索离沟出土的陶器,结合肇源县“白金堡文化”推断,索离沟很可能与古索离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人员从索离沟东部的漫岗开始发掘,很快出土了三座铁器时代的房址和百余件标本。陶碎片给了考古人员惊喜,一些沙质陶和泥陶,豆、碗、壶、甑、鬲、盅,纺纶、陶饼、陶塑动物,石斧、磨石等,并发现了两把小铁刀,遗物涉及多个时期。
考古人员迅速对考古碎片进行复原,栩栩如生的陶器,与文献中索离人文化有着普遍的共性,对比研究后,得出结论,索离沟遗址为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元年前后。
(哈尔滨索离沟遗址考古,揭开两千年前索离国面纱)
1981年考古学者王禹浪带领松花江文物普查队在宾县庆华发现了庆华遗址。1985年黑龙江省考古队对这个地方发掘的时候出图300余件文物。1982年还是王禹浪,在巴彦县发现王八脖子遗址。综合几方面的考古印证,松花江中上游这一带就是古索离国中心地带。
索离国的活动范围大致有了眉目,剩下的就是寻找王城。
考古专家们各持己见,各有各的证据。专家张碧波说,索离沟遗址,单从地名的来说就是活化石,这个名字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别是出土文物,石斧和兽牙都是权利的象征,一些玉器、彩陶之类应该是祭祀用的法器,联系起来,做祭祀活动的只能是王和贵族,加之发现了甲胄的残片,更意味着此地有国家象征的军队。
(白金宝先民生活场景)
索离沟遗址与庆华遗址和王八脖子遗址有着更有说服力的物证,古索离人的生活习惯也逐渐清晰起来。
公元前400年前后,在嫩江流域东,松花江北宾县到巴彦一代生活着古索离人,他们以半地穴,圆顶的草屋为定居点。他们是濊貊人的北支系。
索离人善种植黍、粟,豆类植物,也会饲养猪马牛羊之类,兼之狩猎鱼虾獐狍野猪、采集野果之类,构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社会,具有了国家雏形。
那么,索离最后去哪儿了呢?
(一张图说说朝鲜历史)
汉武帝年,索离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即136年,索离王(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索离人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向朝鲜半岛迁徙。
索离人、靺鞨人(女真族的祖先)与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高句丽。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三国志》《汉书》记载: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
高句丽扩张很快,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国力也渐渐强大起来,一直与中原王朝很敌对,战事不断。与三国曹魏、前燕、北魏、隋朝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强大的高句丽)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开始到668年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断断续续25年用兵,才将高句丽彻底打压下去。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
而日本学者也认为扶余、高句丽的祖先可能成为大和族的一部分。
至于高句丽人怎么到日本去成为现在日本人祖先的,目前没有比较详实的研究资料。推荐可能与唐朝灭高句丽有关,与白江口之战有关。
白江口之战发生在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日本军几乎全军覆灭,随后唐军彻底灭了百济。而下一个目标当然是要抓住高句丽王,直到668年才实现。这中间五年时间,估计有很多高句丽贵族及富户纷纷逃往到日本。
(白江口之战)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