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 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 世界所以进化无疆,国家所以长存不敝,胥赖于此。 ”——《重庆大学成立宣言》
1929年10月12日,一声清脆的行课铃,在长江岸边的杨家花园敲响,重庆大学宣告成立。这一铃声,吹响了重大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梦想号角,开启了重大人“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奋进征程。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开课典礼。图源重庆大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如今的重大,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科研实力日趋强劲, 深耕巴渝大地90载,被这座城市孕育着,又反哺着这座城市 ,源源不断地为重庆乃至全国输出人才。
作为重庆高校中的领头羊,重庆大学能担起“重”任吗?重大又将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何种“大”作为?借此机会,不妨一起讨论讨论。
重大之“重”
重大对于重庆来讲,到底有怎样的分量?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一流大学总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 作为重庆唯一一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唯一一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大学无疑就是重庆的这张名片。
作为一座具有9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重庆大学具有深厚的底蕴。
抗战时期,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国立山东大学等高校内迁重庆,同重庆大学紧密合作,教育和科研都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这些师生中, 几十年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数有100多位。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还在重大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李四光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图源 重庆大学
建国之后,百废待兴,重庆大学逐渐积淀,形成了采矿、冶金、材料、机械、电气、动力、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西部唯一与工业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土木、给水排水、城市环境、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等西部唯一与城乡建设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 为重庆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有力地支撑了西部工业发展和城乡建设。
重庆大学引领着重庆在世界前沿科技方面的发展。
例如他们发挥在超快电子和多维电子显微方面的核心优势,着力打造了世界一流材料表征研究平台,做强做大电镜中心,创新研发基于瞬态电子和光子不同耦合模式为基础的精微超分辨探测手段,培育建设了“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推动了重庆市先进材料科学、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技、航天航空科技等基础前沿科技发展。
△重大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图源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还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人才资源库。
据最新资料显示,重庆的两院院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近 一半 在重庆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近 三分之一 在重庆大学;重庆大学 30% 的本科生、 40% 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重庆就业,是当之无愧的重庆高校中的领头羊。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重庆大学把服务重庆作为学校发展最主要的方向、最根本的动力、最重要的路径、最核心的任务,不断增强匹配和对接重庆发展的能力,为重庆立足“两点”定位,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发挥好“三个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讲,重庆大学对重庆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非同寻常的价值。
重大之“大”
作为一所全国知名的传统工科强校,重庆大学对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建国以来,重庆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无论是在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还是电子信息业、能源工业,都活跃着众多重大学子的身影,分享着重大的科研成果。
△重庆大学
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大学继承弘扬光荣传统,服务地方主动,为重庆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适应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重庆大学这些年来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陆续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药学院等,先后开设了重庆市急需的车辆工程、景观建筑设计等30多个本科专业,并着力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学科,以更好地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大数据智能化成为重庆发展的新方向,重庆大学瞄准服务于重庆经济转型,也做了很多功课。目前, 重大已布局增设云计算、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新工科专业 ,大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为重庆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重庆大学与华为签订合作协议。图源 重庆大学
此外,重大还在今年5月同华为签订“沃土计划”合作协议,华为将助力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专业建设,培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创新人才。
当前,重庆经济正处于换挡升级的关键时期,重庆大学等高校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作用,对于重庆而言,自然也会不遗余力的支持重大发展,更好地为重庆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讲,正是重大“大”有作为的好时机。
带头发展
事实上,在高校布局和科研实力方面,受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重庆的知名高校数量和科研实力比之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高等教育重镇还有不小的差距,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势。
坦白讲,重庆想要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缩小与几个头部城市的差距,全力支持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其在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综合竞争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重庆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科学 9个学科进入 ESI 前1% ; 电气、土木等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5% 。2018年,投入科研经费达到15亿元,2019年预计将突破18亿元,科研投入不断加大,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图源 重庆大学
除了重庆大学之外,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都有不俗的实力。但需要承认的是, 重庆仍需对全市高校进行综合的考量与布局,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此前,重庆发布《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披露:重庆将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并以科学城为智核,以发展智能产业为主导,形成西部“智能谷”。去年,重庆还启动了首批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强化学科产业联盟,完善创新链条。
而作为重庆高校的领头羊,重庆大学无疑将在全市高校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效应,促进重庆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据了解,重庆大学将重点在“智慧能源”“先进制造”“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发力,推动电气、机械、土木三个优势学科率先迈向一流。与此同时,重大还将制定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计划,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和人工智能学科的交叉融合;高起点布局建设医学学科,成立高等医学研究院和医学部,促进医工结合。
△重庆市肿瘤医院正式划归重庆大学直属管理。 图源 重庆大学
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重庆60多所本土高等院校中大多数都是文科院校,理工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稀缺一直是制约重庆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 除了支持本地重点院校发展,重庆还大力“筑巢引凤”,引进国内外优质高校来重庆进行教育及科研活动。
2017年重庆出台《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今年1月,重庆又推出《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并强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全面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
自2017年以来,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重庆布局科研机构和产业孵化平台,共谋创新发展。
科技日新才能产业日强,重庆想要提升城市竞争力,科研实力的提高是绕不开的。 重庆已日渐加快在这一方面的布局,重庆大学充分发挥其在重庆高校群的带领作用、带动效应,未来必将有更大的作为。
来源:两江观察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