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曾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n的确,失去母亲的爱,是人这一辈子最难过的事情。
n而季羡林,也经历过这种痛失母亲的痛苦。
n当时的他在外求学,8年不曾回家,最终也没能回来见母亲最后一面。
n n一、背井离乡,只为学习
n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学习到处奔波的一生。
n他出生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没有一本书可以让他学习。
n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人中龙凤,为了让季羡林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将他委托给了叔父季嗣诚,从此季羡林进入私塾读书。
n季羡林晚年回忆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象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
n谁不希望从小到大,父母都陪在自己身边?
n季羡林的童年是无趣的,从到叔父家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踏上了学习之路,8岁进师塾,10岁学英文,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n但无趣的生命,也会有点滴细小的趣味。
n他的叔父会从乡下带回几只兔子,让季羡林解解闷。
n n但这种有趣,终究抵不过父母陪在身边的安全感。
n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n季羡林的童年,不是被父母之爱浇灌着的童年。
n二、亲情牵绊一生
n在叔父季嗣诚的严厉陪伴下,季羡林的求学之路也比别人更辛苦。
n n他6岁进入当地私塾学习,7岁后,在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习英语,12岁考入中学。
n在此过程里,季羡林每天都被学习充实着,根本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
n他以为,只要读完高中读完大学,就可以和父母团聚了。但奇怪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总是很容易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n n学习也很神奇,只要一入门,总感觉会学的不够、学的不精,总想再学一点再努力一点。
n于是,季羡林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背上行囊去瑞士留学。
n在他生命的前半段,他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
n可时间不会放过任何惹。
n n随着时间流逝,父母的身体会越来越差,一直到母亲死去,季羡林也没能看到她最后一面,这也是他的终身遗憾。
n都说父母是安稳的归宿、是温暖的港湾、是永恒的追求。
n季羡林很后悔自己没能在八年中,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回家看看。若是早知如此,他也绝不会错过和母亲最后相见的机会。
n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n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完美的,每个时期总会出现酸甜苦辣的小插曲,当时会觉得,怎么上天不眷顾自己,可当自己回头看看时,却发现乐趣无穷。
n也许亲情就是这样,总是像一条线绳一样,羁绊着人的一生。
n三、不完美才是人生
n除了亲情,在婚姻方面,季羡林也是有遗憾的。
n父母之约,媒妁之言,他和彭德华走入了婚姻。虽然妻子彭德华只是小学毕业,但季羡林从头到尾都没有嫌弃过她。
n n在季羡林眼里,彭德华温柔贤惠,懂得生活,很会照顾孩子。上对公婆,她尽到了孝道;中对丈夫,她做到了忠诚;下对儿女,她做到了爱护。
n他很敬重他的妻子,但在夫妻生活中,敬重是一方面,爱,是另外一方面。
n因为季羡林是家中的独苗,背负着传宗接代传递香火的使命,因此,他步入婚姻的时间很早,那一年,他不过18岁。
n n婚后,季羡林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从大学毕业后,他到济南教书。
n季羡林并没有只局限于已有的知识,教书一年后,他又重拾行囊,离开家庭,去德国更深一步的进修。
n经历了长达31年的分居生活之后,他和妻子终于又在一起生活。
n或许也是这三十一年的分离,才让两个人更加珍惜在一起时光。
n n季羡林也是个明白人,他有一篇随笔叫“不完美才是人生”。
n或许,他早已看透了人世间的繁华。
n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