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爆火后面,戳熊坛破了4个家庭教育的扎心内在

游戏竞技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文:小灯泡

5天,票房直线破7亿。

这个10月,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用炸裂般的演技,为我们带来了国产校园电影的最大惊喜。

霸凌、反抗、斗殴、隐忍、自杀......

《少年的你》直面人性的黑暗,将青春期的每一个痛苦症结无限放大,血淋淋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然而,揭开“校园暴力”的表层面纱,我们不难发现,席卷在这场风暴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裹挟着原生家庭之殇。

无论是绝望的受害者,罪恶的施暴者,还是冷漠的旁观者,他们的三观,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一言一行背后,病态的家庭,缺位的父母,铸就了孩子一生的悲哀。

4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扎心真相,值得所有父母好好体会。

一、生活再难,也不要错过孩子成长

17岁的陈念,是一个普通的高三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考上一所好大学,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不爱说话,也不合群,在学校里总是形单影只,活得小心翼翼。

因为替死去的胡小蝶盖上衣服,她成为了霸凌者的围攻对象。

被毒打,被泼墨水,被拍裸照,上体育课被球砸脑袋,走路时被故意绊倒而摔下楼梯。

甚至在围追堵截中,只能躲在恶臭的垃圾桶里,差点死在小巷子。

面对屈辱,陈念只是一味地忍受,以为逃避能换来一时安宁。

可她终究也没能熬到高考。

积怨已久的陈念,在沉默中爆发,失手将施暴者推下楼梯,面临四年的牢狱之灾。

她跟小北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变成一个大人。”

如果陈念的妈妈能陪着自己成长,在最脆弱无助的时候,伸出双手给她拥抱,陈念是否不会活得那么压抑痛苦。

然而,在成长阶段,陈念的母亲一直是缺席的。

因为穷,她疲于奔命,甚至不惜倒卖假冒伪劣的三无面膜,因违法欠钱而东躲西藏。

她逃到外地,只留陈念一个人在家,用她的话说,“你一个小孩子,别人不会把你怎么样。”

她不是不爱自己的女儿,正因为太爱女儿,她想要挣更多钱,让女儿过上好日子。

但青春期的孩子,要的不只是物质,还有爱与陪伴。

当陈念被同学欺负,给妈妈打电话,希望妈妈能陪在自己身边。

妈妈却没能察觉到女儿的痛苦,只是跟她说:“再忍忍,高考过后就好了,你就长大成人了,我们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母亲常年的缺失,让陈念徘徊在无助的边缘,逐渐堕入无边的黑暗。

陈念的身上,是千千万万个被成长刺痛的孩子的身影。

于他们而言,父母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从未参与过自己生活的遥远的代名词。

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纵使生活再苦再难,也请不要错过孩子成长。

因为有你的地方,便是孩子的全世界。你的保护与托底,将成为孩子一生飞翔的羽翼。

二、生而不养,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整部电影,最让人揪心的是小北。

18岁的大男孩,本该在教室心无旁骛地学习,却早早地混迹于社会,在成人世界里摔得遍体鳞伤。

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弃他而去,母亲也在他13岁那年,为了重组家庭远走高飞。

像垃圾一样被抛弃的小北,从此成为孤儿,没有了依靠,也失去了一个正常家庭的温暖和爱。

为了生计,他被迫流落街头,以打架为生。在社会上像一只蝼蚁一样苟延残喘,拼了命地坚强。

可是再强硬的外壳,他也终究只是一个飘零的孩子。

对小北而言,缺失的父母之爱,就像一根刺,永远扎在他心底。

影片中,小北和陈念躺在床上,谈到母亲的时候,一向坚忍的小北,偷偷流下了眼泪。

他回忆起小时候,妈妈给他带回一兜肉包子,在他开开心心吃包子的时候,妈妈却边哭边打他。

因为有他的存在,妈妈无法再婚,他成了拖油瓶,也成了妈妈最大的负累。

儿时的伤痛,就像一幕幕闪回的电影,时刻盘踞在小北的脑海。

直到庭审现场,当警察提及母亲,彻底爆发。

电影最后,小北终于摘下帽子,微笑着走在阳光下。但内心被父母遗弃的创伤,却注定要用一生才能释怀。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偏偏这世上可怕的父母那么多,因为一时冲动生下孩子,又将他们抛弃于时间的无涯荒野。

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运,他们无力选择出身,但请给予他们幸福活着的权利。

请用最大的能力保护孩子成长,免他惊,免他苦,免他颠沛流离,免他无枝可依。

他们值得,活出自己人生的一束光。

三、过度功利化,导致孩子心理扭曲

导致小北、陈念悲剧的最直接罪魁祸首,是剧中最明艳、也最蛇蝎的魏莱。

魏莱是陈念的同班同学,从小含着金汤匙出身,长得漂亮,成绩也很好,一直是父母老师眼里的佼佼者。

然而,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却藏着人性最大的恶。

她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拉帮结派,终日以霸凌同学取乐。

她与一群拥趸,以暴力手段“逼迫”胡小蝶自杀,之后将霸凌的目标,转嫁到陈念身上。

当遍体鳞伤的陈念,因为无法忍受魏莱的欺凌,前去警局报案时。

面对警察的质疑,魏莱却是一副理直气壮、高高在上的态度,毫无忏悔之意。

其实,深究魏莱的家庭,不难理解她天使的面孔下,心灵何以如此卑劣。

在父母眼中,魏莱只是一颗被功利左右的棋子,成绩和面子,远比他人的生命更重要。

当警察为了“胡小蝶自杀案”前去魏莱的家中调查时,她表情漠然。

“我们家孩子不会暴力对待别人的,别人可能会,但魏莱不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我和爸爸给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个自杀的孩子可能是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才因为一句玩笑话跳楼。”

体面的表象下,尽是冷漠。

而魏莱的父亲,对她管教更是严厉,因为复读,半年来未曾跟她说过一句话。

在高压期待下夹缝中生存的魏莱,被父母不健全的爱充分挤压缩水,人性逐渐扭曲,只能通过霸凌别人来实现自我。

最终反被罪恶吞噬。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过:

“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获得心灵与个体的自由,而不是洗脑或者统领他们。”

教育的本质,是尊重每一个个体,使他们的个性、天赋得已充分施展。

过度功利化,唯成绩论,最终将使孩子沦为行尸走肉的高分机器,将其扼杀在摇篮。

四、父母的言行,藏着孩子的未来

在魏莱身边,还有一位女孩,也是参与作恶的帮凶。

在一次施暴过后,当陈念不堪其扰,选择向学校与警方实情举报,学校对霸凌者做出了退学处理。

这位女孩的父亲发疯一般找到学校,哭诉着跪求老师,再给孩子一次机会。

老师坚持原则,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位父亲突然猛地站起来,朝自己女儿的后背,狠狠踹了一脚。

这位姑娘最终没能继续上学,但也未改霸凌者的本性。

在放学路上,她们再次劫住陈念,撕毁了她的作业本,剪掉了她的头发,扒光了她的衣服,还拍下了她的裸照。

离开的时候,这位姑娘对着陈念的后背,狠狠就是一脚。

正如她的父亲踹她之时,一模一样。

有一句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什么样,孩子便是什么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藏着孩子的未来,不管是好是坏,深深烙印在孩子心里。

最后,将以他们的方式,回馈到这个社会上。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长大。那就从今天开始,正视孩子的成长,给他肩膀,给他力量。

正如导演曾国祥所说:我们到底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让少年在其中更好地成长。

这柄创造之剑,就紧紧握在每一个家长手中。

期待每一个父母,用心守护每一颗纯真的心灵,让孩子活出自己的光芒万众。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