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不愧叫宋公明,只不过这“公明”应该换俩字--“功名”,宋功名!其实作者施耐庵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忠义最终都是成为“功名”的牺牲品,忠君也只是谁当皇帝忠于谁。
“水浒传”是几代人都愿意看的,里面人物性格饱满,有情有义,各个都是绿林豪杰。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想逃避,却不能快意恩仇,不能呼啸于江湖,不能归因于仙踪。所以年少时刚开始看水浒前半部,感觉有宋江这样一个有情有义,能为兄弟们考虑的带头大哥,带领着自己去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幻梦。所以在每段读完之后,一帮少年在打谷场里选出一位带头大哥,嘴里喊着公明哥哥,有模有样的参拜。但看到宋江为了自己的忠君之名,为了自己能留下一个清白的官号,害死那么多英雄好汉,最终还让李逵和自己一起喝了毒酒,就怕李逵不死坏了他宋公明的名声。读到这一幕,感觉宋江这样的人,应该死他千百回,怎么那么的遭人恨,把众兄弟骗上山,结果为了他的功名,战死沙场尸骨不存;为了他的忠君之道,最终落个饮鸠而亡的下场 。而现在人到中年,反复的看原著,其实宋江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也是一个如同每段历史时期,官场上的人物一样,是封建社会功名的牺牲品,换任何一个今天的你我,未必就走得和他不是一条路。因为在当时历史环境里,名声真的可以让一个人不畏惧死亡,也可以让一个人抛去同袍兄弟,撇去江湖恩情。李逵死也算是宋江最后一次护着他吧!毕竟放在那个时代,黑旋风的最终下场未必就能留个全尸。也看的出来,宋江对李逵是有兄弟情义的。那么宋江到底是忠君还是忠义?还是只图功名?其实这都不重要,说忠君没毛病,江山子民,一草一木,乃至山匪流寇那个不是君王的私属物?
在那个时代,真想荡平水泊梁山,难道比灭掉一个国家难吗?宋江心里十分清楚,朝廷灭掉梁山还是不费什么劲的,那么朝廷却很少去征剿匪患。无非也是名和利,都是一帮流寇,很多都是官场的牺牲品,这些人如同宋江一样,都有一定的圈子,如不能斩草除根,后患无穷。反倒是诏安利用,让其打前阵,当炮灰,可能还能各自落个好名声,最次也是消耗草寇的实力。这也是朝廷和宋江之间不用言会的默契,但当水泊梁山征辽国,战方腊也让朝堂之上的九五之尊感到威胁,伴君如伴虎,你让帝王感到威胁,也就只能有一种结果,就是必须死!对比历史的每次人物结局,都有共同点,都要成为帝王保持皇权的祭品。如同每次出征都要拿人祭旗一般。宋江一开始以为可以控制局面,因为他是拿众弟兄做筹码,与朝廷赌了一把,结局大家都看到了。宋江输了,输了所有人的姓名和信任,他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就连死也带走了李逵,怕他这个弟弟杀出去,坏了他最后一点幻想。我们无法对历史点评对错,无法判断宋江心里到底是“忠君”还是“忠义”。位置不同,时代不同,所受环境影响不同,如果你我也受三纲五常的约束,未必就不是宋江,就算比他忠义,也不可能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只能把历史当成茶余饭后的消遣。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