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相对来说真实的,后人再没可能写出比他真实的了,司马迁写的史记,他并没有凭空编造,他是依据很多历史典籍,而写出来的,而这些书籍今天大多失传,不是司马迁的活,历史就说不清楚了。看书,这些书呆子为了看书,让皇帝给他们收集图书,比如,谢缙,纪晓岚,这些书呆子,有时候看书入了迷,竟然忘了写,被皇帝又打又骂,有时候还看不健康的书籍,还敢记笔记,比如阅微草堂笔记…… 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个皇帝开国之后,都要修史书,重要的是巩固统治,贬低他人抬高自己,除了元朝,那帮二货来了之后,似乎就是来牧马放羊的,统治了差不多上百年,连名字都让人记不住,似乎没有这么没有存在感的朝代了…… 哦,我这碎嘴子,说多了,中国历代经历了很多次文化浩劫,也多亏了这些文学巨匠给我们留下来文学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史记永乐资治……
巜史记》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的是根据当时先朝保存下来的史书编写的,有的是当朝的史事,远古的历史很多也是靠流传下来先人的记载编写的,所以很多记载都会出现错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比如黄帝,此人到底有没有,根本无人说的清。这样的史事很多,我们只能通过史料记载,因为那时没有史料可查阅,只有口头传史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因为很多史料都有黄帝的记载,那也是后人写的。比如张氏族谱就明确记载其始祖挥的祖父就是黄帝,其实很多姓氏的族谱也是这样写的。说明黄帝是真有其人,不能怎么会大家都认他为祖宗,不会认其他人。如果一定要用考古发现来证明的话是永远也不证明不了,黄帝距今达五千余年,那里去找他的尸骨来进行DNA鉴定。况且他的陵寝也存在了数千年。因此很多史事无法证明其真伪。
不管正版官方史书,还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书,或者传说,神话,民间野史,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特定的背景下不可否认,必须要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情况下会产生于事实不符的历史,有些历史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有些历史与考古发现截然不同,至于远古历史没有文字统一每个学者对地名,人名各有不同观点。在没有确凿科学考古发现前,只能算是猜测,或者也许是传说。
现代人连近代史都搞不明白,怎么对两千多年前历史非要刨根问底,弄明白又能怎样,能改变了什么,历史终究是逝去的人和事,永远沉淀和定格在哪里,当代人应该以史为镜,做好眼前事,为后来人留下青史。其实在古代,我猜民间传说就像今天的网络一样盛行,因为百姓风行口传,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在几十年前的民国老人中,小时候乘凉,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人都有说不完的古时经典故事。我曾经问过几个老人玉林城是怎么来的,都这么说:古时有个大将军,来到一片树林,鬱绿荫凉,将军的坐骑不肯再走了,只好安营扎寨,建鬱林郡(今玉林),这和赵坨公元前220多年前建鬱林郡史实很相符。所以说,司马迁时代的民间传说也相当丰富,甚至那时的文字记载也不会少,只是保存到现在罢了。
以今解古,六经注我,靠一厢情愿就是耍流氓!竹书纪年关于尧舜禹的记载,和春秋有明显区别,春秋是鲁国史官所作,孔子拜会老子好几次,老子是周室守藏吏,孔子接触过很多周室藏书,周室藏书来至商太吏所携典籍图法,而商之藏书来自于夏,此为三皇五帝一脉传承之官学史书。而魏国史官并未见过周室藏书,由此可见,从证据来看,《春秋》相比《竹书纪年》可信度更高。 再有《竹书纪年》出于西晋时期,而西晋是司马氏篡位于曹魏,曹魏篡位于汉,西晋得位不正是谓贼。《竹书纪年》此时出世,而后由官方回收编撰,可信度又下降不少!
屈原是什么?什么是屈原?莫说你我未见过,就连史官司马迁亦未见过。不过,这并不影响到写史人,他的作品是比我们,距当时的历史事情更近些,这时不事实。 还是以史书(料,物)为证。近来的考古发现,都是今天的“专家”一言堂。没有将发掘的竹简文字全部释译于众。难以服众,难以推倒史书记载。各自揣摩,不可取之。根据现代考古证实"史记:有记载正确的,也有记载不正确的,司马迁也不是神仙肯定会有过失,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后人有一件事干的很可恶,那就是司马迁受刑一事:司马迁受的死刑,即砍头。死则死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不愿死,其精神支持为:立功,立德,立言理念中的立言一道。司马迁这种发表不同意见的罪过可以不死,不死之道有二:其一拿钱,其二宫刑。司马迁不想死又没钱,只能宫刑。只有活着才能写史记,只有活着才能小小的报复一下(黑一下刘邦)。后来的一些人经常颠倒事实,不知有何居心?
在古代许多职业都是世袭的,史官也是如此,"司马迁受腐刑,乃作《史记》"看起来很励志。其实他不受腐刑同样也会,因为他是史官。古代的史官是非常敬业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崔杼弑庄公"中史官怎么"秉笔直书"的。司马迁也是这样的史官,他如果承上意就不会受腐刑。司马迁参考的文献大多遗失,今人无法见到了。史记中有些舛误与不实,但不影响它的历史地位。
屈原确实在汉朝前史书没有出现过。但史记中还有很多个人物也是在汉朝前没有出现过的,而事实证明是确有人在,只是史料遗失,恰恰要感谢史记保留了这些历史故事。所以屈原这个问题只能存疑,却不能推翻。司马迁还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屈原,可见这个人物在当时是有不少人知道的。
《史记》我是在读中学时代看的,对我本人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阅读量的增长,发现许多文章漏洞百出,儒家的慌话层出不穷。但是,我还是希望,没有看过《史记》的人,最好能去通读一遍。与此同时,不要像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一样,成了《史记》的牺牲品。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