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芽妈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被乔英子深深震撼到了。
那个学习好,性格活泼开朗,还有梦想的孩子,怎么会去自杀?之所以自杀,还是因为,乔英子妈妈,始终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强迫英子,不断向英子施压。誓师大会,乔英子在气球上写了中国航天局的简称,可宋倩非让她一定考到七百分上清华北大,结果争来抢去的把气球弄炸了,乔英子气得哭着跑走了。
乔英子感冒了想要在家里休息,可宋倩觉得这个时候不能落课,还是吃点药带红糖水去学校,乔英子无奈只好去上学。学校公布了冬令营的名单,乔英子被南大选上,高兴的又蹦又跳,可宋倩很生气,歇斯底里地哭着问女儿,为什么非要跟她对着干。乔英子哭着说,如果她告诉妈妈,肯定不会同意,可是不能去南大的话,她会难过死的。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就要按我说的来。这让乔英子窒息,整日活在阴影下,一闭上眼,全是母亲的说教、母亲的愤怒、母亲的责难。最终,乔英子爬上大桥的栏杆,只是想要逃离。原来,乔英子妈妈那句“为你好”竟成了凶手。一、一切“为你好”看似最无私,实则最自私马卡连柯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於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我们作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好,却最容易去侵占孩子的领地,打着“我都是为你好”插手孩子的人生,替他们做决定。“你这个发卡太难看了,换上我给你买的那个。你今天学校有活动,我还不是为你好!”“你不要再唱歌了,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你看你那成绩!我现在这么强迫都是为你好!”“你别再吃零食了,吃多了对你的身体不好,听见了没有。我这么说都是为你好!”而且,我们还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控制欲爆棚,强行灌输给孩子,“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还能害你吗?”在哈尔滨,就有这样一单亲妈妈,人到中年,放弃了公务员,卖掉了房子,还拒绝再婚。从儿子中考到大学,甚至读研,她一直陪伴着,她的眼里除了儿子再也容不下其他。儿子也算争气,一路过关斩将的走到读研,即使两次考研失败,他还是在继续考。可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居然持刀自残,好在她及时发现,救下儿子,却险些伤到自己。她悲痛欲绝,才恍然发现“一切为儿子好”,居然“一切毁了儿子”。我们总是围着孩子转,习惯了为孩子牺牲一切,但同时,我们更渴望巨大的自我牺牲有回报。一旦被辜负,势必会有浓浓地怨气。二、“为你好”迫使孩子长期压抑,却从被不合理释放《武林外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你小时候没有自由,就想剥夺我小时候的自由吗?”
多数被父母大力操控过的孩子,心里都在呐喊着,向往纯粹畅快的人生。赵姐的儿子,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懂事乖巧的小暖男,前段时间升初中,学习却一落千丈,什么都和赵姐对着干,更甚和赵姐大打出手。孩子不愿去辅导班,赵姐总能以为你好为理由,把孩子绕进去,结果孩子不干了,赌气故意考砸。武志红曾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现实生活,却有不少孩子被父母推向厄运。
孩子,长期忍受父母的压制,已经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起冲突;不敢站出来,尽管内心委屈极了。或者,孩子受不了被操控,压抑又敏感,开始用不恰当方式反抗,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心理学中称,每个人都带有攻击性,而当一个人的攻击性从小被无限地压抑,他只能攻击自己,走向抑郁或自我毁灭。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在广东省英德市,就有这样一个孩子,才读五年级,却被发现吊在学校宿舍楼窗下,自杀了。事发现场,还留着孩子的字迹,称父母期望他好好读书,但他却“无所能,不受控制地做了很多坏事。”最后,孩子写下“希望父母好好的”,不管自己处在怎样的境地,孩子还是爱着父母,还是牵挂着父母。研究攻击性的学者曾说:“攻击性就是生命力本身,或者说,攻击性是还没有完全人性化的生命力。我充分地展开我的生命;我做我自己;我展现我原始的本能;展现我各种各样的真实……”在孩子还没有学会隐藏心事的时候,我们做父母不是应该倾听孩子吗?而不是,把孩子的心事重新给塞回去!三、学会放手,允许、接纳孩子的想法,还给孩子积极的生命力放手,本质上就是还给孩子真实的自我。让孩子在与我们的互动中,感受到尊重,自由又自主的过自己的人生。
不要担心,就向《小欢喜》中所说的,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也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每个都得撞。那父母应该怎么放手?不妨静下来,试着理解孩子,运用自我暗示。我们首先要在心里认同孩子,看到孩子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运用自我暗示,可以不断的提醒自己,久而久之,就真的看到了那个真实的孩子。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一个空香水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注满清水带进教授。心理学家打开瓶盖对孩子说:这是一瓶进口香水,看谁最先分辨出它的味道。不一会儿,孩子纷纷举手,有的说是玫瑰香味,有的说是茉莉香味,有的则强调是玉兰香味······当孩子被告知是清水时,不禁捧腹大笑。其实,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暗示”结果。不妨少说多听,不去刻意引导。很多父母喜欢唠叨,喜欢说教,喜欢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然而,孩子可不喜欢这些,他们干净纯粹,有着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现在喜欢用A4纸和女儿一起,写下或简单的画出她的想法,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同时让女儿看到我是真的在改变,我在努力的理解她的想法。令我惊喜的是,有一次,女儿有情绪不想去上学,我们就用纸梳理了一下,突然,女儿拿起书包说:“妈妈走吧,去上学了。”
好像我什么也没有做,她自己就好了。不妨带点幽默,换一种方式表达,让孩子听听不一样的声音。一位7岁左右的男孩,在商场看中一款新式玩具警车,缠着爸爸要买,可家里的警车玩具已经有好几个了。
孩子爸爸故意扮成检察官说:“领导大人,我可记得你家里有好几辆座驾了,现在是非常时期,全民都在倡导清正廉洁,你可要以身作则哦。”听完,孩子“扑哧”一声就笑了,也不再坚持要爸爸买警车玩具了。古罗马思想家赛涅卡曾说,化解冲突的最好良药,就是含有幽默感成份的机智。真正的为孩子好,不是用“为你好”绑架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思考,作出选择,不管结果怎样,都有承担后果的勇气。不要让“为你好”成为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孩子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说了算。不负时光,不负努力。愿你我的努力,让孩子越来越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