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共识
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发展,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断提升我国环境哲学的观念创新,2019年11月2日至3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于北京裕龙国际酒店举办主题为“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哲学”2019年学术年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八十余位学者、专家和青年学生,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方略、“环境哲学的内涵与特征”、“生态哲学理论及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借鉴”、“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哲学基础”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参会代表们还就环境哲学的学科定位、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建设等重要议题畅所欲言、坦诚交流。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两天深入讨论,达成以下十点共识: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力作。面向经济绿色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人类的生存境遇为价值取向,它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实践和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新时代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及指导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与时代性在于从实践上统筹处理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着力破解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难题。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上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革命性、真理性和预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方向之一,特别在全球环境治理上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大国风范,在气候外交的战略上承担了东方中国环境治理的责任,贡献了中国道路红绿相映的生态智慧,提供了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三、立足于中国大地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哲学,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新时代环境哲学。替山河状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它指导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促进环境教育、生态伦理与亲自然的科技伦理文化的发展,将生态和谐社会的环境伦理与人类社会智能技术进步相衔接融合。四、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同时,也促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确立,其背后蕴含的环境哲学根基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正的公共产品,既是自然存在的基本价值,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民生福祉的主要保障。无山不绿,有山皆清,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致力于生态环境持久保护的落地实践,最终能够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五、聚焦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方略需要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与有的放矢的实践策略。它是一个以自然为本、系统联动的整体战略。在思想方面,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经济方面,倡导绿色经济,推广循环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在政治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方面,倡导生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社会方面,尊重自然规律,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在国际方面,开展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社会环境正义的有效达成。六、环境哲学是立足环境的哲学。环境是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集合,是多元流动的自然的体现。它呈现出其内在质素的循环变化,及其不同质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超越人之物化的环境哲学之维,不仅是以一种人化与自然化相融合的哲学之眼光审视环境的存在,而且在因果循环的环境认识论的角度表达了人类生存繁衍之依托从单纯的物化自然条件向生态和谐社会变化的诸种可能。毕竟,超越物化是新时代环境哲学自然存在的增长点,而自然存在则为新时代环境哲学提供了超越物化的内在基础。七、生态哲学是环境哲学的新面向,是新哲学面向生态环境并转向行动的关键选择,是在传承中有效行动的哲学。它提倡自然关系、有机统一与整体联动,以此为基础关注人的行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生态性与自然性相融合的哲学。哲学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主题,这是哲学在不同时代的外在转向。环境哲学作为哲学的重要领域,有其内在发展逻辑。从外在的转向和内在逻辑的理路来看,生态哲学就是环境哲学本身的发展。它的构成在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等层面推进环境哲学的生态化论述。八、擦亮红绿相映的环境哲学之底色,把社会主义的红色基因与生态文明实践的绿色基因有机统一。环境正义是红绿相融之环境哲学的道德内涵。又红又绿的环境哲学推动社会主义环境正义的积极建构,它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一起联手有效实践,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度开展协同配合的行动,从发展理念、道德教育、建设模式、制度设计、法律执行和生活方式等层面进行系统式转化与创新式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九、 新中国70年是中国环境哲学既一脉相承又一如既往、从环境绿化观念到环境美化思想不断发展的70年。从华夏大地环境认识的深化到中国社会环境保护的优化,我们未曾忘却立足中国土地的初心,更牢记向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使命。构建积极有效的生态行动机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也是环境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系统,完善文化系统,统筹社会系统,优化思想系统,从而在系统论层面整体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十、共同体是一个古老又恒新的环境哲学范畴。共同体与人类社会环境始终相联系,构成属于人与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以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平衡而又有效地处理人类、社会、环境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个问题始终是环境哲学的关键问题。聚焦保护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美丽新中国的环境哲学是一种有所关切、积极有为的哲学,它体现出生命共同体这一思想,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为大地共同体思想,蕴含了整体与个体的协同、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发展与保护的辩证法,是对传统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变革。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