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风吹起来,母猪可上树;但当风落下来,没有降落伞,母猪就成了死猪。
近日,WeWork被曝:陷入资金流断裂危机。疑似准备抵押资产贷款进行融资。
彭博社报道消息
市值从470亿缩水到150亿美元,WeWork用了大约 6周时间;到现在无人愿意接盘投资,WeWork只用了2周时间。
估值470亿美元,3000亿人民币的美国一级市场估值最高的独角兽WeWork,在经历裁员、估值崩盘、创始人离职后,再迎暴击。
WeWork估值扑街、现金流坍塌。最大股东软银孙正义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孙正义确实是个奇人,一生投资创造了两次历史:一次历史是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入驻阿里;一次历史可能就是史上最失败的投资之一,大额投资WeWork。
即使孙正义联合其他董事会成员赶走诺依曼,即使诺依曼临走放弃了大部分投票权、辞去执行官,也挽救不了倾覆中的WeWork了。
2010年,米格尔·麦凯维、亚当·诺依曼与其妻子丽贝卡·诺依曼在纽约创建WeWork。
仅仅9年,这家共享经济公司的足迹就已经遍布全球,市场估值高达3000 亿人民币。要是按正常的路,科技公司上市市值估算,可能上市成功市值要翻个倍了。
虽然市场都认为 WeWork 的新型商业办公模式颠覆了传统历史,引领了办公新时代的来临。但实际上这背后的模式相当简单。
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房源,长租装修,再出租,赚取中间差价。
感觉像是二道贩子,类似于国内的自如、蛋壳等租房,不过一个是对个人,一个是对企业。但骨子里的模式其实是一样的。
那这样一家企业怎么能撑得起3000亿人民币的市值?答案是,全靠包装!
第一,把自己包装成共享经济公司。
共享经济估值高啊,比如Uber估值720亿美元、Airbnb估值293亿美元、滴滴如今估值也有600亿。要是把自己包装成共享经济...
第二,把自己包装成数据分析平台。
宣称自己是提供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具体就是说自己是用数据来计算并为企业提供空间利用咨询服务的。为此还专门收购了三家数据公司(建筑建模公司Case、优化空间分析公司Teem、空间移动分析公司Euclid)。
第三,把自己包装成软件服务商。
做软件服务的自然赚钱,看看微软、Adobe、Zoom、Slack等。哪一个不是市场的宠儿?WeWork则公开表示自己是提供WeLive, Rise By We, WeGrow, WeLabs,Powered by We的。
也就是靠着这三项,本质上只是二道贩子的WeWork成功把自己包装成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成功踏上了3000亿人民币估值。
严格意义上讲WeWork并不是共享经济。
因为滴滴、Uber、Airbnb等都是链接供需双方,不需要为哪一方支付成本。而WeWork则需要向房东提供高额成本。
一个是轻资本,一个是重资本,先天就不一样,不过,讲故事一直是资本的拿手好戏,只要你可以自圆其说,有的是人买账。
可惜,亚当玩崩了。一个招股书,瞬间把自家公司架在了火上。或许,早在亚当决定为公司包装的那一刻起,其命运就已经决定。
招股上市,引发3000亿崩盘
8月14日,Wework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 IPO招股书,正式面向世人。霎时所有的聚光灯都聚焦在这家明星公司。据统计,在招股书发布不到 24 小时内,约有数千名分析师加入到对Wework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经营模式等审视中。
显然,结果不那么美好。
各种批判接踵而至,其中要数 Henry Hawksberry 发表的文章最出名。文章中一口气罗列了25个针对 WeWork的问题。
文章主旨:WeWork可能是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上市只是迫不得已,硬着头皮-只为了这个故事能够继续走下去。
数千名分析师为我们提供的WeWork的经营数据表明该公司不是一般的能花钱。用花钱如流水都不足以形容。还扒出了创始人挖公司墙角。
1,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该公司每增加1美元收入就要支出2美元。
图片来源:勾股大数据、格隆汇
按照这个数据,WeWork2016-2018年营收分别为4.36亿美元,8.86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这三年的支出分别为8.72亿美元,17.72亿美元,36.42亿美元。
而其中房租支出占据极大一部分。2016-2018年分别为4.3亿美元,8.1亿美元和15亿美元。占据的营收比例都在总支出的八九成以上。
2,创始人公然挖公司墙角,股票抵押套现,倒卖资产,公然利用公司资本为自己谋福利。
创始人兼CEO的亚当,先是从公司低息贷款,然后自己买进一家物业或者商业地产,然后跟公司签订高额租赁合同。
提前注册公司商标,等到公司发展到一定时候,直接让公司给自己支付590万美元购买商标。给自己女友的公司注资1亿美元...
有数据显示,亚当和米格尔已经从公司集体套现了超过10亿美元,通过贷款、版税、大家庭的薪水、私人飞机和其他工具。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OFO,同样是共享经济、同样是估值暴跌,同样是无人跟投,同样是被成本拖累,同样是有钱的时候疯狂发福利。面临困局,OFO走向末路,WeWork 最后呢?
这场由 WeWorK 招股上市引发的崩盘危机,究竟是经济下行、管理不善引发的资本寒冬,还是本身就是一场跨洋骗局呢?
WeWork已经筹集了140亿美元了。140亿美元去了哪里谁也不清楚,到现在也只是一笔糊涂账。但毋庸置疑的是亚当要负很大的责任。
或许一开始亚当只是想要为公司拉点融资,不成想资本看好了他的故事。当一切放在了聚光灯下,一切都不再简单了。
夸得越来越大的饼,越来越难以完成的业绩,大权在握的迷失,逼迫着亚当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为了财务“造假”,甚至发明一种全新的会计账户——社区调整后的EBITA。很难说这背后有没有因为投资人业绩的压力。
不成功便成仁。古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上市路上,讲故事的路上,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成功的路从来都是独木桥。
很亚当虽然获得了财富,却失去了事业。外人也很难说是非成败。但WeWork或许从此真的一蹶不振了,卖资产填窟窿从来不是长久之计。
WeWork最初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给初创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一个更便宜更舒适更灵活的办公场所。而现在的亚当已经失去了初心...
直到作为金主的孙正义决定不再增资WeWork,才幡然发现WeWork无以为继,而匆忙上市想要市场为越来越大的骗局买单时,一切已晚。
50亿的融资,傻子才来接盘吧?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