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还记得这个倡议吗?| 庆祝新中国成立余函弥mv70周年

体育新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东方IC

文 | 徐丽梅

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遇到了很大困难,年轻人逐渐都不会唱家乡的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有时候一句话就像一粒种子,播撒下去就会长成一棵大树,甚至繁衍成一片森林。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就是这样的一句话。 提出这一说法的谢嘉幸却非常低调,在他以该话命名的文章开篇写道: “这似乎是一句太平白的话,平白到几乎没有资格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而今天,至少在音乐理论界与音乐教育界已经没有人不知道这句名言了。

这句话的源头要追溯到1999年8月,在谢嘉幸的倡议下,由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包括赵宋光、李西安、樊祖荫、乔建中、袁静芳、王耀华、陈铭道、曹理等近百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教师参加了会议。

谢嘉幸

会议上,专家们就如何将民族音乐资源引进校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谢嘉幸作了题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就像语言学习要先学家乡话、再学普通话、再学外国语一样,音乐学习也应该从学唱家乡的歌开始。 他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

随后,2000年第一期的《中国音乐》杂志也以该题发表了谢嘉幸的这篇文章。 文章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反响与回应,例如,广西桂林民族师范学校李君老师在广西开展了一项“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壮族同学、5%的瑶族同学、29%的苗族同学和31%的侗族同学会唱家乡的歌。

谢嘉幸的硕士研究生张天彤在其指导下也以《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题做了中国66所高等院校民族音乐的课程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专业师生都不知道自己家乡的歌,或者知道但并不会唱。 她详细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近100年来,中国的音乐体系,包括音乐学院在内的学校、学堂都采用了西方的体系,以致许多院校民族音乐的课程只占全课程的3%,有的只有一位老师甚至没有老师会教乡土音乐。

随着这篇文章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相关调查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基础教育机构开始呼应,陆续设置乡土音乐课程。 但是大家遇到了一个普遍的困难——就是很多老师都不会唱、不会教家乡的歌,为广大音乐教师进行传统音乐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2009年,在谢嘉幸和一批老教授的倡议下,中国音乐学院创办了北京传统音乐节和全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研讨会以及全国区域音乐研讨会,从2009到2015年,以传统音乐为主题共举办了163场音乐会、118场大师班以及148场高端论坛,共有6250位各级音乐教师接受传统音乐的培训。

在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谢嘉幸以“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获得了国际音乐教育会吉普森音乐教育奖,他以该项目全部奖金与时任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徐寒梅合作,在广西的大中小学开展该项目。 从音乐教师与大学生的培训开始,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教唱民歌,这些师生再走进中小学教学生。 两年期间,共有47位大学教师、600多位音乐专业大学生以及258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与了该项目,超过10万名学生学唱自己家乡的歌。 该项目为保护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天,“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早已经不是谢嘉幸一人奔走呼号的理想,而是成为千千万万音乐教师的实际行动,仅以四川省2018年的一项“教学生唱家乡的歌”的教学展示活动为例,就有上千名音乐教师参与。

这两年,由教育部认定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就有上千所(教育部今年还拟遴选两千所),认定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传承基地也有数十个。 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浙江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培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研讨会”也将于10月在杭州举办。 “教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已然成为我国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