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说服齐闵王,将攻占燕国的十座城池,归还了燕国。苏秦初试锋芒,便让燕国受益匪浅。
所谓树大招风,苏秦的才华横溢,招致了燕国大臣的嫉妒。于是,他们之间便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争斗。
燕国大臣拿出的杀手锏,便是信用,这可是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很注重的一种品行。他们馋毁武安君苏秦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
只馋毁苏秦还不够,同时劝诫燕昭王,不要以万乘大国君主的身份,去俯就他,那样的做法,分明就是与小人为伍。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当苏秦从齐国返回的时候,一派意气风发的样子,但是,燕昭王却一改礼贤下士的模样,对苏秦冷落得很,而且燕昭王行动的意思,是打算不再任用苏秦。
苏秦是何等机智的人!对于燕昭王行动的反差,是如此的强烈!其中的深意,一定是有人在燕昭王馋毁自己。
苏秦对于当前的处境,自己很坦然,因为他知道,这是必须会经历的,同时也是自己彰显自己能力的开始。
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一鼓作气,去勇敢地面对所遭遇的挫折。
他见到燕昭王,很平心静气地说出一番很有见地的话语。
臣是东周的一个乡野小民,当臣第一次晋见君王的时候,那个时候,臣还没有一点的功劳,而君王您亲在到郊外迎接我,在朝堂上表彰臣招待臣,这是对于臣民,是一种多么大的荣耀呀。
而如今我为您出使齐国,是燕国成功地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十座城池,有挽救弱燕危亡的功劳,但是君王却不相信臣,一定是有人在君王面前说臣不讲信义,在君王面前馋毁诽谤我。
苏秦能做出这样的结论,是不足为奇,也是合乎道理的,同时苏秦对信义,说出了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可谓精辟。
苏秦首先说,我不讲信义,是君王您的福气。
但凡一个有理智的人,对这样的话,都是很忌惮的,但是,苏秦却在这样的重要严肃的场合下,为了洗脱自己的嫌疑,说出这样的话,的确是让人惊奇和费解的。
接着苏秦讲了三个严守信义美德的人,他们是曾参、伯夷、尾生。
曾参是一位孝子,他的行为准则是,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住宿一个晚上的,虽然他的信义名声远播,但是,却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君王派他出使齐国,按照他的个性,他焉能完成使命?
(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伯夷是那样的廉洁,他的观念里,认为周武王的行为是不合正义的,不肯做他的臣子,于是就辞去了孤竹君的王位不做,宁肯活活地饿死在首阳山。像这样孤傲自赏的义士,又怎么能步行千里,来臣事危亡边缘的燕国呢?
(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
假如臣如尾生那样守信,和女人在桥下约会,女人不来,河水却暴涨了,他竟然抱着桥柱不走,而被活活地淹死。像这样如此守信的人,又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望来建立大功呢?
(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
苏秦列举这三个守信义的人,目的在于,守信义是一种美好的德行的,但是要有一个通病,守信义,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是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途径。
守信义固然重要,但是讲信义,并不是面面俱到的。
三王轮流兴起,五霸先后强盛,都是不安于现状的。如果维持现状可行,那么齐国的势力就不会超出营丘,楚国的势力就不能越过沮、漳二水,就不能再边城以外,去寻求发展。
况且我在东周还有老母在堂,我离开老母而奉事大王,就是放弃保护自己的观念,而寻求进取的策略。
臣的目的,本来就和君王的不一致,您是安于现状的君主,我是积极进取的臣子,这就是由于忠信而得罪君主呀。
(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昭王似乎对苏秦的回答,并不是非常的满意。
燕昭王的观点是,忠信是没有罪过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苏秦列举一个例子,很生动,也很贴切,即回答了燕昭王的问题,也同时很形象的说明了自己的处境。
苏秦的一个邻居到远方做官,留在家里的妻子有了外遇。
当这个邻居要回家事,他的妻子的相好很是担忧。这时奸妇说,让她的相好不要担忧。说已经准备好药酒等他回来。
隔了两天,当丈夫到家的时候,妻子便叫侍妾捧着酒给他喝。
侍妾知道这是药酒,男主人一旦喝了,就会被毒死。如果把事情说出来,就会被女主人赶走。
于是侍妾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假装不慎,摔倒在地,这样就把酒撒到了地上。不料男主人竟然勃然大怒,而鞭笞侍妾。
侍妾故意将药酒弄翻,对上救了男主人一命,对下则保全了女主人在家中的地位。
侍妾忠贞到了如此的程度,然而扔不免遭受责打,这就叫做忠信而获罪。
臣今天的所作所为,恰好有些类似这个侍妾故意将酒弄洒的情况。
(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苏秦通过一个例子,很形象地说明当前自己的处境,同时,也引发了对燕昭王这种做事方法的担忧。
其实苏秦的担忧是很有必要的。
苏秦对燕昭王说,臣侍奉君王,是为了提高燕国的地位,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对燕国有所帮助,不料臣竟因此而获罪,这是臣所没有料想到的。
臣担心以后侍奉君王的天下的士子,都会丧失信心啊。况且臣前往齐国游说的,并不是用欺骗的手段。要是游说齐王的人,都不是向我那样进言,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齐国也是不肯相信他们的话,也是不能给国家带来任何的利益。
(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参考文献《战国策·燕策一》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