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改革是逐步的,温和的,他先从自己开始,以身作则,逐一劝服贵族朝臣,再推广到官府和军中。
可想而知,要说服这些人,是相当不容易的。从《战国策》相关的文章之中看来,赵武灵王使用了宽猛并济的沟通原则,妥善地解决了内部的纷争。
赵武灵王对贵族中颇有影响力的公子成,在沟通上就显得小心翼翼。赵武灵王首先派出王孙緤作为使者,去颁布国君的命令,让这件事成为既定的政治决策,毋庸再议。赵武灵王的谕令条理相当清晰,并且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
《东周列国·战国篇》赵武灵王剧照
赵武灵王首先告知公子成即将胡服坐朝一事,接着便“威之以势”,强调“家听于规,臣听于君”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如果论辈分,公子成是长辈,但是在国事上,公子成是臣子。君权至上,不能违背。
赵武灵王承此观点再开导之以情,说“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也”。赵氏家族在春秋晚期因为擅权,甚至其先祖赵盾还曾弑其君,最后赵和魏韩三家分晋,所以赵氏家族立国后,对于贵族的防范是极其严格的。
赵武灵王这一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柔和地劝其叔父从命,事实上赵武灵王的话语之中也带着威胁,暗含“天下如果议论我,我就不得不讨伐你”的意思。试想,如果叔父公子成不同意,恐怕会因此招来祸患。
赵武灵王接着转入陈述自己改革的决定并非是一时兴起,也没有娱乐朝野的意思。他说:“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这是对公子成“晓之以理”。
最后赵武灵王合论:事情有利于国家,那么就要执行,还要仰赖叔父公子成义行,成就功业。他对公子成运用了“君势”,施加了一些政治语言压力。
《东周列国·战国篇》赵武灵王剧照
然而,赵国国内的贵族可不是那么好安抚的,稍一不慎,便会形成国君和贵族之间的严重对立。果不其然,公子成借口自己生病,不能亲自觐见国君陈说建言,委托使者代为转达,便是以不敬的行动,宣示他的不满。
赵武灵王为了能够顺利推动改革,他采取温和的策略,降低自己的身段,亲自到公子成家中劝说。看来赵武灵王很明白“改革不能躁进”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许多冒进的改革,非但不能收到其成效,反而血流成河。
赵武灵王的改革大计,正如他先前所担心的,必然会遭受非议和阻拦,他在改革之前就已经事先盘算好该如何与这些人沟通。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与公子成沟通的艺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理”,让他明白改革的必要;二是“以利”,与他共画强国的蓝图。
《东周列国·战国篇》赵武灵王剧照
难得的是,赵武灵王和其他贵族,如赵文、赵造的沟通方式,也没有以君权作威吓。他一方面理性分析,另一方面也收拢其心。在沟通之初始,赵武灵王先肯定他们劝阻的行为是基于爱国忠君,再仔细聆听他们的意见,然后依据其论点一一反驳,让赵文、赵造心服口服。
还要留意一下赵武灵王和此二人说完的结束语:“子其释之”、“子其勿反也”,他使用祈使的语气和柔性的劝导,这在二人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让此二人在心里肯定自己受到了重视和关爱。
赵武灵王对王子的老师以及武将牛赞的沟通方式又不同于上者,且其中又存有文人和武将在对话方面的差别。
赵武灵王在改胡服的初期,立周绍为王子的老师。其实在此之前,王子们一直都有太傅,可是现在赵武灵王却要替王子们重新立太傅,可见赵武灵王遇到的反对声浪极高且极多,连先前的太傅也因为反对改革而被撤职。
他立周绍的时候,周绍自然也是一番推辞。赵武灵王先称赞周绍的孝心和忠心,说他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再称赞他具有足以担任太傅的六个条件。至此,周绍在国君的信任之下,愿意穿上胡服并接受官职。
周绍担任的是王子的老师一职,赵武灵王对他表示出敬意,他释放出的善意其实多少可以化解众人的疑虑——“胡服骑射”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已,真正的礼仪根本仍旧不会被废弃。
《东周列国·战国篇》赵武灵王剧照
对于武将牛赞,赵武灵王则是使用上级对待下级的命令语气,带有教训、指导的意味,并且责备他“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吓得牛赞赶紧叩头听令。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此时所展现的,便是“君势”的力量。
其实,君王是人爵的至尊,自然天生带有“势”,但是要善于运用后天之“势”,来加强政治权威。赵武灵王善用“君势“,加强王威,即使是王之叔父,最终也得臣服于其下。
公子成起初虽然百般不情愿,但是可以看到,他与王的对话充满恭敬。公子成虽然反对胡服改制,却先说:“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提出看法之后又说“臣愿大王图之”。
公子成、赵文、赵造这些贵族在表达反对意见之前,都有“臣虽愚,愿竭其忠”的忠诚度表白。我们再由其言必称君臣来看,赵武灵王对于赵国内部的统治是能够凝聚一心的,并且是能够掌握实际君权的。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