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因为写了一部半成品小说,被人称胆比猢狲大为小说家

军事新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他不是一个小说家,却以小说家的名义留名后世,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独一无二,只有唯一,没有第二。这个人就是清末民初写下《老残游记》的刘鹗,他前半生当官、开办企业做实业,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后半生却被关进牢,毁誉参半,晚景凄凉。不管命运如何,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治黄能手

刘鹗1857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六合。原名梦鹏,字云转,也叫筼湍,谱名震远。后来他自己改名刘鹗,字铁云。至于为何要改掉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

刘鹗在写《老残游记》时,用了笔名,叫鸿都百炼生,有点日本名的味道。

据说,刘鹗出生时非常聪明,给人“生而岐嶷,颖悟绝人”的好印象。七八岁时和同村的赵同学一起读书,他“过目成诵,惟不喜时艺”。意思是他悟性好,记忆力很棒,但就是不喜欢那些花花草草的文艺节目,从小是个务实踏实的孩子。19岁时,刘鹗去南京参加乡试,结果名落榜单。自此以后,他放弃了其它爱好,专心致志学习知识,以图将来学有所用。过了十年,也就他29岁的时候,再次参加考试,没有答完考卷,便离开考场放弃考试。可见,刘鹗是一个非常率性之人。

虽然没有参加科班考试,但并不影响他学习进步。刘鹗喜欢学习,主要得益于他有一个好家庭。他的父亲刘成忠幼年时家庭贫苦,后来与李鸿章一起成为童年进士,一生清正廉洁,颇有能力。在河南为官数十年,积极投身到治黄事业之中,几乎一生都在与治黄打交道。为了总结自己的治黄经验,他还亲笔写下了《河防刍议》,把自己的治黄实践写成了一本书。

有其父必有其子,刘鹗在父亲的影响引导下,开始成为清政府一名治黄官员,为了治黄事业,刘鹗开始学习一些河道治理的之术。他先从河工入手,对黄河流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为了提高治黄效率,他还潜心研究勾股开方等数学问题,力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达到治黄的目标。

一边治黄,一边研究学问,他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写成了《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治河七说》、《历史黄河变迁图考》等书,成果颇丰。

刘鹗不但有一个好父亲,也有一位好母亲。刘鹗的母亲朱氏出生六合世家,从小精通音律,而且对中医也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位远近闻名、多才多艺的女子。刘父在外为官,教育孩子的事情自然就落在刘母一个人身上。刘鹗有这么一位好妈妈,从小就把母亲的琴棋书画、医学知识全部了然于胸。

所以说,刘鹗在医学、音律方面的知识也不容小觑。成年后的刘鹗是当时社会为数不多的杂家。他自己不但弹得一手好琴,而且还喜欢收藏古琴,据说,他收藏的古琴有数十张,价值连城。

刘鹗在医学上的造诣也不浅,青年时期就开始在扬州等地悬壶治病,给一些被病魔缠身的人根除疾病,受到人们喜爱。他还把自己医学知识写成《温病条辩歌诀》、《要药分剂补正》等医学著作。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新疆劳改的地方用心研究《内经》等医学典籍,详细考证内外伤等诸多病症的治疗之法,写下了《人寿安和集》五卷作品。

刘鹗在学习深受太谷学派的影响很深,从他一生来看,太谷学派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何为太谷学派呢?

大清道光年间,安徽石埭人周星垣,江苏扬州人张积中、李光炘等人创立了太谷学派,这是一个有点宗教色彩的民间学术派别。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佛道思想,倡导尊重人的“良知”,提倡实用主义,要求人们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其核心主张“万物皆我胞与,不惟一夫之饥,犹已饥之,一夫之寒,犹已寒之;即一草一木不得其所,亦以为由已所致。”要求人以“立功、立言、立德”为行动指南,以“希贤、希圣、希天”为过程,最终达到“与天地合起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人生境地。

太谷学派所提倡的学说,认为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在立功、立言、立德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取得成就,即便是有一技之长,只要有益于人类,即使肉体死亡,他取得的成就,获得的事业也会因为受到人们的怀念而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的时间长短,就看你取得的成就有多大。

刘鹗一生的学问和实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太谷学说的影响。他曾经在1876年到1880年,三次拜谒太谷学派的创始人李广炘,进行学问上的探讨,最后一次,正式拜入门下,成为太谷学派的弟子。当时,他成为同门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学生。李光炘对刘鹗也是评价甚高,精心授课,亲自授记“超凡入圣”的学问。刘鹗为铭心志,入门后还刻了一方“如来小弟子”的图章,以表达自己求学的决心。

1902年,刘鹗在写给学派山长黄锡朋的信里说道:“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公以教天下文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各歇心力,互相扶掖为之,上报四重恩,下剂三途苦,同为空同之子孙,同培古今之道脉,同身同命,海枯石烂,无有二心。”

从这份信里,刘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从学派的角度,认为一生功业无外乎就是通过教和养两种途径进行修炼,同时注重实践锻炼,以天下为己任,才能达到圣人境界。

水利学家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此时的刘鹗刚刚三十一岁,家里出钱给他捐了一个同知官衔,准备在做一番事业。此时的河南正在遭受水灾,黄河在开封、郑州处决口,沿途各县均汪洋一片,成为水泽之地。

为了治理黄河决口所造成的灾难,清政府派了好几拨人来治理水患,却收效甚微,不一而终。搞了一年,花了大把银子,水患却没有除去,很多决口不能合拢,黄河之水依旧侵漫农田,很多失去田地的农民远走他乡谋生,死难者更甚。清政府为此震怒,对治理水患的官员下旨撤职查办,同时把广东巡抚吴大澂急调河南,任命为署理河道总督,治理黄河水患,办理河务。

刘鹗得知这个事情后,也赶到河南,自告奋勇的见到了吴大澂,要求参与河道治理工作。他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河道治理方面已经颇有研究。见到吴大澂之后,他博引详征,提出了“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建议。

吴大澂听完之后,非常赞成,于是把刘鹗留在身边,让他参与河道治理的事情。在这期间,刘鹗兢兢业业,尽心尽力。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里这么描述刘鹗当时的工作状态,常“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声誉乃大起。”

可见,当时的刘鹗,工作是相当拼命的。后来河南的黄河治理总算达标。山东又出现了黄河决口的事情。1890年,刘鹗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邀请下,又赶赴山东,担任鲁河提调一职,专心治理河务。

刘鹗的数学天分在河道治理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表现在河堤勘测时,数据和计算尤为准确。有一次勘测黄河下游堤坝工程,巡抚张曜为了慎重起见,让另外一个官员贾步纬认真复核一下。贾步纬是当时有名的天算学家,经过他的复核,认为刘鹗测算的数据有错误。张曜把刘鹗叫到办公室,下令他重新复查。刘鹗复查之后,并未发现有何错误之处,认为贾步纬的复核有问题,两个人彼此坚持己见,互不认错,事情就僵持下来。

闹到最后,贾步纬表示愿意和刘鹗打赌,证明他的数据才是正确的。赌注就是刘鹗一旦输了,就要辞去提调一职。如果自己错了,也立马卷铺盖走人。

两个人立杆重测,丈量测算的结果是贾步纬错了。贾步纬一看自己错了,真的收拾行李,留书一封,离开了山东。即便派人去他家里请他回来,他也不为所动。这件事情在济南一时传为佳话,传言“刘铁云赶走贾步纬”。刘鹗的算学大名,也由此传遍江湖。

洋买办

刘鹗在商业上也有自己的梦乡,他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和发展的时期,刘鹗醉心于创办企业,希望通过实业达到自己救国兴国的理想。

1884年,刘鹗在淮安南市桥开办关东烟店。之后又于1887年在上海开办石昌书局,这些生意,他都委托别人代为经营。结果时间不长,开办不久,就关闭歇业。但刘鹗并未因此而停止脚步。他后来又在上海租下五层楼,开办起了百货商场,同时又筹备在河北保定开设炉房,在北京创办自来水公司、电车公司。但这些生意都失败了,没有一个取得成功。

后来,刘鹗认识了几个日本商人,又同日本人商议创办烟草公司、肥料厂。在天津投资日本人所创办的酱园,与日籍朝鲜商人郑永昌在东北联合创办海北盐公司,同时,又和亲友计划合购浦口九袱州等江洲涨地,计划开办商埠,在上海组织大成公司等等。

刘鹗的上述商业实践,有的还仅仅是设想,并未落地执行,有的刚刚开始,就胎死腹中,不一而终,半途而废。只有在上海徐家汇独资开办的坤兴织布厂还运营了以阵子,出品“女士幅”牌洋布,当时的织布厂有布机500多台。此后又在陈家浜设置了一个小织布厂,生产条纹布,生意还不错。

在醉心于创办实业时,刘鹗还对报业进行投资,他投资了天津《日日新闻》,罗振玉在湖北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也有他的股份,另外参与投资了冯恕在北京琉璃厂创办的公慎书局等。

从以上投资可以看出,刘鹗创办或者参与的企业种类繁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由于当时国内国外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这些企业在经营上都存在一定压力。加之刘鹗兴趣广泛,所办企业皆为委托经营,而所托之人又往往不尽心尽力,所以他的企业大多都没有成功。

刘鹗创办企业一方面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达到提振国内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的理想抱负,一方面又想通过这些实业举措,让国内的阶级矛盾有所缓解,让大清的统治能更长久一些。但他屡次失败,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在山西铁矿开采时,刘鹗建议山西巡抚胡聘之利用外资进行铁矿建设,这一建议得到了胡聘之的认可。于是,在山西铁矿开采一事中,选择了和意大利商人罗莎第组建合资公司“福公司”,刘鹗受聘担任中方总经理。在同外商谈判中,刘鹗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合作满三十年,无论盈亏,矿路均归中国政府。第二是借款利息可以优厚,但用人行政权必须归中国一方。第一条外方答应,第二条双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事情后来闹到清政府总理衙门,他们认为刘鹗抬高利息,导致国家应得少之又少。于是命令刘鹗撤出,并解聘了他的总经理之职。

实际上,刘鹗坚持的人事行政权对于维护矿路主权有很大作用,对于外商窃取矿权有很大阻挠作用。由于总理衙门解聘刘鹗,并答应了外商人事行政权的要求,最终是中方矿权丧失。

1902年,福公司又开始筹办四川矿务,刘鹗参与起草合作章程。同时又与高尔伊等人商量创办浙江煤铁矿务,计划向意大利商人及英国商人借款,举外债开办。这件事被留学日本的浙江学生知道后,他们强烈表示反对,在《浙江潮》连续撰文发表《刘铁云欲卖浙江全省路矿乎》等文章,职责刘鹗、高尔伊等人以浙江矿产勾引外国人,倒行逆施,贪一己私利,损国家利益,说他是卖国的“汉奸”。

平心而论,刘鹗主张借外资开发矿路,起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促进国际整体经济实力提升。他认为“扶弱振弊当从兴造铁路始,路成则实业可兴,实业兴而国富,然后庶政客得而理也。”他希望与其把这些资源闲置起来,不如利用外资开办,有条件限制外商,并在一定年限之后收回国家,利国利民,是一件好事情。

以现在人的价值观评判,可以看出刘鹗的想法具有一定的道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但在他所处的时代,这种想法被人指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庚子办赈

1900年7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事情。这些洋人大兵从天津大沽口登陆,然后攻陷北京,逼得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急忙逃往西安。

洋人占领北京之后,火烧圆明园,到处杀人放火,把北京城搞得鸡犬不宁。最要命的是,他们把北京城封锁起来,导致京城粮食供应断绝。陆树藩背靠李鸿章,出面组织“救济善会”,组织粮食,赈救官绅、市民。

当时,刘鹗人在上海,得知情况之后,他变卖自己部分家产,凑了5000两银子,又借了7000两银子,共计12000两银子,把这些银子呈送给陆树藩的“救济善会”,并写了一封信“以地而论,北京为最急;以事而论,北京为最难。如无人去,弟愿执役诸君前驱可乎?”言之凿凿,情真意切。

不久,刘鹗就改穿洋装,于9月9日这天混进北京城,当即与陆树藩汇合,商量救济会的事情。之后,由刘鹗出面,在北京设立平粜局和瘗埋局。这两个机构中的平粜局主要是通过捐款购买粮食,从外地运往北京,然后按照平价卖给市民,解决粮荒问题,同时也让老百姓吃到便宜粮食。瘗埋局的主要工作则是组织人手,收殓死于兵燹疫疾的尸体,避免发生重大的疫情发生。

大刀王五当时在北京反抗洋人,不幸殉难,他的尸体就是刘鹗为其收殓下葬,并且写下碑文,称赞王五的志向,这件事,至今都被人称道。

第二年的四、五月间,粮食供应紧张,赈米不足,难以为继。当时有个宁波人姓张,在俄罗斯军队里当翻译,他跑来告诉刘鹗,说俄罗斯军人打算要用大仓仓房,准备把苍米全部烧掉,如果缺粮的话,可以去买过来。刘鹗担心钱不够,张姓翻译愿意出面和俄罗斯军人谈,尽量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在他的努力下,刘鹗用全部存款30000两银子,买下全部大仓存米,是京城老百姓的米粮有了接续。

然后到了1908年6月,因为这件事情,刘鹗被认定为有罪。清政府派袁世凯和世续审理刘鹗,最终认为刘鹗有三条罪,一是“垄断矿利”;二是“庚子之乱”,在京倒卖仓米;三是“私设盐运会社”。6月20日刘鹗在南京被逮捕,不久就被判解往新疆,所有产业均被充公。

收藏家

刘鹗一生兴趣爱好广泛,除了醉心于洋务运动开办实业之外,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收藏的事情上。

庚子事件之后,大量的文物流散各地,洋人也乘机收揽中国文物,散落民间的古籍、古器、字画等数不胜数。刘鹗看中时机,也购买了一些宋元善本书籍、字画、碑帖及古器物。其中的汉印,于1904年选印为《铁云藏印》一至四集。1902年他又买了宋拓《圣教序》、《九成宫》等碑帖六种。其中的《圣教序》被认为是所传南唐拓本,称为“帖中之帝”,刘鹗把这本帖进行了拓印,亲自写下跋语,认为是“真海内第一本矣。”

刘鹗还收藏了不少上古陶器,刚开始他收集的不多,大概只有数十件,判定这些陶器都是上古时期的灯檠,所以便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五十瓦镫斋”。之后,刘鹗收藏的陶器越来越多,又将自己的书斋先后更名为“百瓦镫斋”、“二百瓦镫斋”,随着收藏越来越丰富,品种越来越多,又将书斋更名为“抱残守缺斋”,可见他在收藏方面相当任性。

1904年,刘鹗将自己收藏的陶器请人精心拓印,编撰成《铁云藏陶》一书。此外,还印有《铁云泥封》、《铁云藏货》等书籍。

最让刘鹗有收藏家之名的要数他在甲骨文方面的成就了。1899年,河南安阳的殷墟出土大量甲骨,但由于保存不力,分散流落于民间各地。从1902年开始,刘鹗将主要脊梁用于甲骨的收集,几乎得到了全部。并于1903年秋编辑整理成《铁云藏龟》,石印于世,成为中国第一部甲骨学的书籍。刘鹗在本书的《自序》里写道:“综计予之所藏约五千片,己亥一坑所出,岁不敢云尽在于此,其遗亦仅矣。”又写道:“然斯实三代真古文,亟当谋广其传,故竭半载之力,精拓千片,付诸石印,以公同好。”

小说家

刘鹗之所以名留后世,就是因为他写下了一部半成品小说《老残游记》,他不是职业作家,除了这部半成品小说之外,他并没有其它的作品流传后世。说起这部小说,刘鹗也是并不是为了专门写一部小说,而是偶然因素所致。

1903年,刘鹗有个好朋友叫连梦青,这个人因为有个事情受到牵连而跑到上海,投奔刘鹗。到了上海之后,连梦青东躲西藏,生计无法维持。而且这个人生性耿直,不愿接受任何人的金钱自助。刘鹗没有办法,只好想出了另外一个自助友人的办法,就是写一部小说,让他去卖给商务印书馆,并要求商务印书馆不能删改一字。

这部小说赠给连梦青时,刘鹗才写了前面三回内容。等到连梦青和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刘鹗才开始写起其它章节。他每晚下班回家,开始信手书写,每次写上数张纸,第二天清晨让人重新抄写一遍送给连梦青。开始在《绣像小说》刊登,共发表了十三回。后来商务印书馆删去一回,连梦青认为商务印书馆违约,便收回发表之权,没有继续刊登。刘鹗也因此中断写作,忙于其它事情。

第二年,刘鹗因事来到天津,《日日新闻》主笔方若觉得这本小说不错,建议刘鹗继续写完,从头开始,在天津《日日新闻》上每日发表。刘鹗接着又写了起来,又在原来的基础写了七回,共计二十回。此后刘鹗因为别的事情,又搁笔不写了,忙于其它事务。由于一直没有出单行本,人们都不知道刘鹗写了多少回,又共发表了多少回,成了一个谜。

1928年初,刘鹗的第五个儿子刘大经在《日日新闻》报馆工作,无意中发现一个九回剪贴本。其中的六回于1935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剩下的三回因为语言涉及一些神怪之事没有发表。

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把楚初编的二十回和二编的六回合集出版。

《老残游记》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这部作品的命运和刘鹗本人一样,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反动书籍,有人则认为它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但无论如何,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还是被人们广为称赞,其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书中所展示出的熔铸新词的能力和水平,更让人感受到作品的价值。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