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河湖水13316059312系篇②」运河沧桑

军事新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n n

中国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是地球上对自然地理面貌改变最大的人类工程,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

n

大运河河北段,总长530多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约占中国大运河全长的六分之一。

n

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河北段中的“两点一段”——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以及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94公里遗产段,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段)。

n

这是我省拥有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

n

说起大运河,今天许多人既熟悉又陌生。走进大运河河北段,领略书写在燕赵大地上的人工奇迹。

n

●大运河的时空坐标

n n

东光南运河码头沉船遗址中出土的金代磁州窑黄釉刻鱼纹盆。

n

2019年7月18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

n

这里有全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大运河河北段专题展。

n

金代磁州窑白釉划花瓷碗、黄釉刻鱼纹盆、黄釉划花莲纹盆……在“沉船点”展区,一件件随古沉船出土的磁州窑瓷器质感细腻、光泽依旧。

n

它们,曾在大运河河道内沉睡了近千年。直到1998年5月下旬,随着沧州东光段大运河河道内一艘金代古沉船的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

n

在展厅的一侧,沧州博物馆复原了当年东光码头沉船遗址的考古现场。

n

从复原场景看,船出土时船底完好,船帮已经残破,船头和船的前部被埋压在运河东坡之下,只露出中后部。

n

这是一艘金代码头运输船,船长约10米,宽约4米。

n

“即使穿越回近一千年前的金代,你会看见大运河上的船,依旧从今天这条河道内驶过。”沧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健爽说。

n

不止这一处沉船点在河道内。

n

2006年,我省进行运河文物资源调查时,在沧州段共发现沉船点27处,年代从宋金至民国,全部在现在的河道内。

n

“古沉船以元、明两朝居多,所以可以推测,至少从元代以后,南运河沧州段河道基本上没有大幅摆动,保存了原始风貌。”王健爽说。

n

原生态、完整性,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与其他省份的运河河段相比,这是大运河河北段最突出的特色。

n

与仍在运行、河道几经变迁的南方运河相比,大运河河北段是大运河考古研究现成的“活化石”。

n

河北,是全国率先启动和完成大运河资源调查的省份之一。

n

2006年3月,河北省大运河资源调查队成立,2009年12月,省文物局设立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

n

调查期间,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团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大运河河北段最鲜明的特征?

n

“过去,无论全国还是河北,对大运河的文化价值重视程度都不够。借着申遗的契机,我们越整理越感觉到,大运河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省文物局办公室副主任、原大运河河北段申遗负责人孙晶昌说。

n

申遗前期,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对大运河河北段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整理出大运河河北段沿线古码头、古城镇、古村落等遗址325处,附属文物点100多处,衍生文化遗产项目200多处。

n

但如此之多,该如何选出最能代表河北段大运河特色的申遗点?

n

一位一直热心河北文物保护事业的古建筑专家给人们指点了方向。

n

2019年7月29日下午,河北省文物局。

n

办公室副主任孙晶昌在电脑中几十个G的“大运河”相关文件中检索着。

n

“在这里!”孙晶昌身体向前倾了倾,盯着电脑认真地念:“大运河河北段遗址线路清晰,体系完整,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特色,是我国大运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

n

这是“运河三老”之一、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申遗期间对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价值一段极具分量的评价。

n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

n

最终,河北段大运河申报的8处申遗点中,有“两点一段”共3处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段),这就是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以及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94公里遗产段。

n

“这3处,都是罗老提出的原生态、完整性特征的代表。可惜他2012年去世,没能等到申遗成功。”孙晶昌感激中带着遗憾。

n

继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清西陵)、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群后,我省拥有了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

n

申遗成功,一下带动了“大运河热”。

n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走大运河河北段,各个沿河城市也开始重温运河历史,挖掘运河文化。

n

而要讲述大运河河北段的完整故事,首先得回到它的时空坐标里。

n

四大河段

n n

河北境内大运河分布图

n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n

对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来说,《我的祖国》歌咏礼赞的“一条大河”往往各不相同,而对于很多生活在大运河边的老人来说,那条令人魂牵梦绕的大河,多半是大运河。

n

河北境内的大运河,全长530多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中国大运河总长3200公里,河北占了约六分之一。

n

这530多公里,又分为四大河段——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以及永济渠故道遗址。

n

不了解大运河的人,常被这些名称搞晕。

n

比如,“南运河”。

n

许多人会有疑惑,明明地处中国大运河的较北端,为什么叫“南”运河?

n

2019年8月6日,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会议室。

n

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退休专家郭风拿出大运河河北段地图,指向天津海河三岔河口。

n

“这里就是南运河、北运河分界点——向北到北京通州叫北运河,向南到山东德州,叫南运河。两条河都是海河重要支流,从三岔河口入海河。”郭风解释。

n

北运河全长120公里,有23.81公里流经廊坊;南运河全长309公里,有252公里流经沧州和衡水。

n

更特别的,是南运河上游的卫运河。它上起邯郸馆陶,下至德州武城,全长157公里,几乎全在河北、山东两省省界上穿行。

n n

大运河故城段景观带。故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n

衡水故城,就有这样一段省界河道。

n

2019年8月14日,衡水故城县运河文化展览馆侧畔。

n

小广场上,老人正随着欢快的音乐跳广场舞,一旁的抑澜亭里,有人在下棋。小孩子则三五成群,追跑戏耍。

n

发生在卫运河畔的这一幕,看上去只是寻常的乡间文化娱乐,实则却是一场跨省的交流。

n

故城县与山东武城县隔河相望。

n

65岁的武城人陈宏发,每天上午都要骑10公里的电动车,赶来这里与棋友杀上几盘;喜欢跳广场舞的故城人李秀兰,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经常和她一起跳舞的山东武城的老姐妹。

n

武城人跨省来故城下棋、跳舞,故城人跨省去山东赶集,在当地是平常事——卫运河划定为两省省界只有50多年,两县许多人都有跨省亲戚。

n

事实上,在运河两岸的馆陶和冠县、临西和临清、清河和夏津,卫运河都承担着一河分冀鲁的省界功能。

n

卫运河的上游,则是一条名字听上去更像自然河流的运河——卫河。

n

在邯郸馆陶,徐万仓村是个曾饱受水患之苦的运河村庄,漳河、卫河两条大河在这里汇流,形成卫运河。

n

漳河是自然河流,流经邯郸馆陶、大名的卫河,却不全是。

n

历史上,卫河的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古运河“白沟”。

n

因此,河北境内61公里的卫河,也属于大运河河段。

n

除了地上的运河河道,还有地下的运河遗址。

n

截至目前,在邯郸馆陶、魏县、大名的地下,考古工作者已探明了3处、共4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故道遗址。它们,也是大运河河北段的一部分。

n

还有更多的永济渠故道遗址,因改道而沉睡在地下,等待未来的考古发掘。

n n

大运河故城段景观带,一条运河大桥横跨河北、山东两省。故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n

地图二维平面上的大运河河道,折叠了时间轴。事实上,530多公里的大运河,建造时间跨越了1800多年。

n

2019年8月17日,邢台临西摇鞍镇。

n

一条排灌渠自南向北穿越小镇。

n

它是邢台临西、威县和邯郸馆陶三县的排水灌溉渠,建于1958年,当地叫它卫西干渠。它的渠首,就在漳、卫河汇流的馆陶徐万仓村。

n

考古工作者勘探发现,就在这段排灌渠下大约5米深的地方,埋藏着一条距今1800多年的古运河故道——白沟。

n

白沟,大运河河北段中最古老的一段运河工程。

n

它始建于公元204年,是曹操为北征乌桓而修建,比全国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只晚了690年。

n

这一条“白沟”,并非保定高碑店境内著名的箱包之都,而是指河南滑县宿胥口至河北邢台临西、威县的一段黄河故道。在曹操时代,这段黄河故道虽然还有水,但水量已不足以通航。

n

“白沟要行船,首先要找到充足水源。”沧州市文物局副研究员郑志利说。

n

《水经注》讲述了曹操找水源的办法:“遏淇水东入白沟。”

n

淇水,原是黄河北岸一条支流。曹操在淇水入黄河河口北侧(今河南滑县宿胥口)修筑拦河坝,同时开凿了一条向北的渠道,将淇水引入白沟。

n

乌桓远在辽宁,只有白沟并不行。此后,曹操在华北平原上又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多条运河,直逼前线——今天的人可能想象不到,在曹操时代的燕赵大地上,人们可以乘船从邯郸、邢台直达冀东的唐山。

n

公元207年,借助运河补给,曹操大破乌桓,统一北方。

n

2019年8月23日,邯郸馆陶县,永济路。

n

这段县城的东外环路,全长约1.7公里。从这里驱车向北约300公里,可到达沧州市区的北环,那里,也叫永济路。

n

相隔300公里的两条路会重名,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它们都曾依傍同一条人工河——永济渠。

n

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东征高丽,修建了隋唐大运河的北线——永济渠。

n

“河北南北虽然有曹操时期的运河、自然河道贯穿,但深浅不一,航路不畅,难以满足航运需要。”郑志利说。

n

永济渠不到1年便竣工,永济渠全长1000多公里,从今河南武陟经河北、山东、天津直至北京。

n

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几乎没开挖新河道,只是将原有河道疏浚、扩宽,统一标准,提升等级。

n

升级后的永济渠有多宽?

n

据唐代《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记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约52米),深两丈四尺(约7.4米)。”

n

今天,地图上已无“永济县”。通过史籍,馆陶县志工作者推测,它的治所,应在今馆陶县路桥乡木官庄村东北。

n

考古工作印证了这一推测。

n

上世纪90年代,就在这一带,我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长十几公里的永济渠遗址——与今天流经馆陶的卫运河比照,运河在1200多年里,仅仅向东迁移了约6公里。

n

2019年8月15日,邢台郭守敬纪念馆。

n

馆前广场上,伫立着一尊郭守敬的塑像——这位祖籍邢台的元代科学家,身着长袍,头戴乌纱,手持图纸,目光笃定地望向远方。

n

郭守敬,元朝京杭大运河的总设计师。

n

1271年,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军攻克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

n

新的王朝开始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京、杭直航,不再绕道洛阳。

n

纪念馆中,一幅《郭守敬勘察线路示意图》,清晰标记了时任都水大监(相当于水利部长)郭守敬,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之间的考察路线。

n

最终,他提出在山东修运河,连通河北、江苏,实现京、杭直航的方案。其中,主持会通河一段开凿的,也是一位河北人,与郭守敬并称元代水利史上“双子座”的沧州水利科学家——马之贞。

n

此外,在北京,郭守敬还主持修建了通惠河,打通了通州到北京皇城的“最后一公里”。

n

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n

与隋唐大运河相比,航道缩短约900公里,这是今天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n

京杭大运河的“截弯取直”,对河北境内航道格局影响不大。

n

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京杭大运河的主线。临西上游的永济渠,虽变身为京杭大运河支流,但仍是冀南通往京津的水上要道。

n

但是,京杭大运河对于河北的意义,已与隋唐永济渠全然不同。

n

“国都迁至河北以北,南北物资进出京,必过河北。河北沿线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升。而且,河北可以直接与富庶的江南贸易往来,河北人的视野和脚步,沿着运河北上、南下,继而出海,走向世界。”郑志利说。

n

●工程背后的智慧

n n

大运河河北段世界文化遗产点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

n

2019年8月2日,沧州市区,清池南大道与九河东路交叉口西北,大运河湾生态修复区。

n

在这里,大运河河道拐了一个独特的“Ω”形大弯。

n

公园的南门,在清池南大道与九河路交叉口的西北,这里有一条浮桥连通公园内外。不巧,当日维修,禁止通行。因此,在此落脚的游客要进公园,需得沿河绕大半个圆,从位于公园西侧的正门进去。

n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董肖丽和记者走到公园内浮桥的对岸,用了足足40分钟。

n

南运河上,眼看着近在咫尺的两地,要到达,却经常要绕很大的弯。这弯,就是大运河南运河段的魅力和精华。

n

要领略“弯”的神奇,航拍是最好的方式。

n

如果你有一台视角足够大、足够清晰的航拍机,能够从沧州市区一路向南飞到山东德州,就能目睹更神奇壮观的景象:沿河近100公里的河道上,近百个“Ω”形的“大弯”一路交错排布,九曲回肠。

n

当初运河河道的设计者,为什么放着直道不走,“舍近求远”偏要绕弯呢?

n

这,要从南运河所处的地势说起。

n

在山东德州,有一座著名的水利枢纽——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

n

这里的河底高程为15.27米,而南运河最低点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河底高程为-3米。

n

两地总落差18米多,相当于6层楼高。

n

“众多弯道,是自然和人工合力塑就,它们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小河道高度落差,保证行船更平稳,同时消解水势,减少堤坝受力。和盘山公路、‘之’字形铁路的设计异曲同工。”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退休专家张金轩解释。

n

这种设计思路,称为“三弯抵一闸”,在南运河上应用最为广泛。

n

“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至沧州连镇谢家坝,直线距离为52千米,总落差4米,其间共有大小87个弯道,河道被拉长到95千米,河道纵比降减少了近一半,水流流速也大大减缓。”张金轩举例。

n

不过,即便如此,在大运河弯道上,仍会有激流险段。

n

为保护险段所修建的堤坝,就成为展现古代水利技术水平的另一个样本。

n

2019年8月3日。

n

从沧州市一路向南,驱车70余公里,记者抵达东光县连镇。

n

站在运河西岸,对岸一座约三人高的大坝,展现在眼前——东光县连镇谢家坝。

n

谢家坝所在地是典型的险段,没有大坝前,河道经常决口,危及堤旁村镇。

n

谢家坝建于清朝末年,坝体全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是大运河河北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遗产点之一,也是我省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

n

它应用的,是古代一种相当成熟的筑坝技术——“糯米砂浆”筑坝技术。

n

“当地乡绅从南方购买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汤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堤坝的夯土层以下,用毛石垫层,坝基是原土打入柏木桩筑成。”东光县文保所所长李天峰说。

n

堤坝筑成后,极大保障了周边村镇的安全。

n

2012年,我省文保部门按当年工艺对谢家坝进行修缮,用了约2万斤糯米。

n

“当古建修复人员试图用电钻向坝体内打木桩时,发现比一般的夯土要费力得多,坝体的坚固可见一斑。”李天峰说。

n

除了糯米大坝材质上的科学,还有一些“个性”的堤坝,因地制宜,寻求形态上的创新。

n

2019年8月14日,衡水故城郑口镇运河大桥。

n

站在桥上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六座南北排列的堤坝。这就是郑口挑水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座堤坝建于民国时期。

n

郑口挑水坝与谢家坝形态明显不同。六座堤坝两两间隔几十米,编号从南向北为1至6号,坝体形状呈倒“U”型,向河道一侧凸出,像巨大的桥墩。

n

间隔排列的堤坝,如何发挥作用?

n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凸出的堤坝,就像迎着水势打出去的“拳头”,直接消减了水势。

n

“细看会发现,六座坝坝头形状、凸出方向都不一样,因为每新筑一座坝,设计者都会在老坝基础上,重新选择最合适的‘出拳’角度。”姜玉岭说。

n

就这样,水冲一段堤,加修一座坝,六座挑水坝合力,彻底遏制住了肆虐的洪水。

n

水自何来

n n

沧州博物馆内陈展的明清沧州古城沙盘。

n

大运河河北段的运河遗产类型非常丰富,但时间依然让一些遗迹湮没在历史之中。

n

2019年8月14日,故城运河文化展览馆。

n

故城文化馆馆长李志勇手机中有一段一直舍不得删除的视频。

n

“搭锚——喔喔——喂嗨——唻嗬——”老纤夫、故城人王振江一开嗓,起锚号子高亢有力、苍凉悠长的调子,一下把人们带回昔日舳舻相继、帆樯如林的大运河上。

n

视频中这位老纤夫,是故城“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之一,老人前不久去世了,如今,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寥寥无几。

n

“上世纪70年代南运河断航后,再也看不到纤夫的影子,听不到船工的号子,夯土纤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李志勇说。

n

如果大运河纤道尚还存在,应该在哪里?

n

“沧州段的南运河纤道,只在运河西侧有,东侧是没有的。因为这一河段,船北上是顺水,南下是逆水,纤夫主要在运河西侧拉纤。”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说。

n

而在北运河上,昔日的纤道主要在河东。

n

纤道在南运河、北运河上一西一东的分布,透露了一条关于大运河重要却常被人忽视的信息——水源。

n

运河水是从哪里来的?

n

“上游”。许多人会这么回答,但上游又在哪里?

n

大山孕育大河。

n

“北运河、南运河的主力水源,分别来自燕山和南太行山里发育的河流。”张金轩指出地图上两道山脉。

n

北运河的上游,是永定河和通惠河;南运河的上游,是漳河和卫河。

n

除了漳河、卫河,南运河还有一个次要水源——从山东泰山发源的汶水和泗水,以及黄河水。

n

“由于山东局部地势高,挡住运河水大规模北流,所以能够流到南运河的水比漳河、卫河少得多,太行山水源充足,南运河不依赖山东水源。”张金轩说。

n

南运河,曾是海河流域航线最长、航运之力最大的一条河流。

n

不过,河流中的泥沙,也一定程度造成南运河河床的淤积抬升。

n

断航前的南运河,是一条半地上河——河床在地面以下,水面在地面以上。

n

于是,南运河上一直有一个专门的工种——浅夫,负责清理淤积的泥沙。

n

“南运河每隔2年就要在冬季雇佣浅夫们挖浅,将淤泥就近摊埋在堤防上,以保证河水的深度能够行船,同时使堤防有一定高度和宽度。”王健爽说。

n

南运河河床高,水源充沛,所以要经常对抗洪水。

n

2019年8月8日,山东德州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

n

这里,是大运河上重要分水点,全长二百多米,东西架设南运河、漳卫新河、老减河三座分洪闸。

n

这座不在河北的水利枢纽,从1958年建成之初,就有效减小了南运河的泄洪压力。

n

根据当前水利规划,四女寺枢纽上游的卫运河,河道设计流量是每秒1500立方米,漳卫新河可以分洪的设计流量是每秒1200立方米。这样,留给南运河的泄洪流量只有每秒300立方米。

n

大运河水量从充沛到短缺,最明显的转折,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n

新中国成立后,本着兴利除害的原则治理大运河,在永定河、漳河、卫河上游修建多座水库,加之农业、工业截留用水增多,到上世纪70年代,河北境内大运河彻底断航。

n

探明大运河的水源,就更加意识到水的宝贵,感念太行山、燕山对大运河航运的支撑、对河北运河城市的滋养。

n

根据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三地协同规划,2020年,北运河将实现旅游性通航,古老的大运河,有望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n

功能变迁

n n

隋代运河开凿场景复原场景。

n

运河,是应航运的需求而生。在历史上,大运河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航运。

n

要顺利发挥航运功能,只有河道、堤坝和水源还不够。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至少还需要一个调蓄水量的“阀门”——闸和减河。

n

沧州市区向南行驶大约15公里,是南运河上一处重要“阀门”——捷地分洪闸和捷地减河。

n

捷地,也曾是大运河的险段。

n

捷地的地名,最早见于《明世宗实录》,因当地时常发生洪灾,竟得名“绝堤”!其后逐渐谐音,演变为今天的“捷地”。

n

捷地分洪闸和捷地减河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乾隆年间改闸为滚水坝,自动调蓄洪水。1911年将坝改成溢流堰,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为如今的8孔闸。

n

走在捷地分洪闸南端的堤岸上,脚下,是一块块巨大的青色条石,用来固定条石的铆钉锈迹斑斑,许多已经脱落。分洪闸闸墩之间的铁质闸门紧闭,两侧的河道内,已无河水。

n

2006年,捷地分洪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在其南侧建了新闸。

n

闸和减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n

不熟悉“减河”一词意思的人,往往会把它错写作“碱河”。其实,“减”是“分流”之意,减河,就是分流洪水的人工河。

n

“闸和减河配合使用,可以有效调控水位。枯水期可以存蓄河水,保证通航需要,汛期可分泄南运河河水入减河,减少水灾隐患。”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捷地闸所主任张树海说。

n

这些古老的河工设施,展现了明清水利工程技术发展水平,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大运河体系给排水规划及减河设计,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n

有了闸和减河调控水位,船,才有用武之地,运河的运输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n

在大运河上穿行的,都是多大吨位的船?

n

2019年7月17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

n

一艘长15米的、宽4米的大木船“停泊”在展厅内,高高的桅杆上升起白帆,气势威武雄壮。

n

通过声光电技术,游客登上大船,可以体验在大运河上驾船航行。

n

“民国时期南运河上,可通行100吨级船队。这些船结构独特、用料考究、木材优质、外形别致,很有气势。更常见的是几十吨的商船和货船,货船无论南上北下,都预定好要装的货物,很少空驶。”王健爽说。

n

在查阅大运河河北段史籍资料时,我们找到了一张上世纪天津造船厂生产的楠木大木船的黑白老照片。

n

“这种大木船用料讲究,以上等松木为主料,再选用最好的楠木,制成五寸高、四寸厚的卡子,镶嵌在船舷的周边。太阳一照,紫红色的楠木、黄色的松木反射出耀眼的光,非常好看。”李志勇说。

n

南运河,每年有300多天航运期,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相当规模。

n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迅猛发展。如今,舟楫相连的大运河航运,就只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了。

n

不过,因为河道、河堤仍在,现在的南运河,正在发挥一个重要功能——南水北调东线输水。

n

2019年6月21日,天津九宣闸。

n

随着闸门缓缓落下,为期两个月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试通水结束。

n

此前的2个月,通过山东省武城县六五河节制闸,长江共向天津、河北、山东输送了6868万立方米的水量。

n

输水,将成为南运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功能。沧州、衡水的地下水资源也因此获得补给。

n

●运河商业的地理解码

n

运河贸易

n n

大运河衡水景县华家口段,运河滋润着燕赵大地。记者田瑞夫摄

n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

n

运河因“运”而生,最初修筑运河的目的,首先是满足物资运输的需求。

n

大运河上的船,都载着些什么呢?

n

最重要的便是漕粮。

n

2016年6月,邢台临西仓上村村南。

n

临西县文保部门对辖区内隋唐永济渠故道调查、勘探时,在这一带发现了一处唐代大型粮仓遗址。

n

“当时探明的遗址面积近5.2万平方米,有19个圆柱形大仓囤,每个直径6米到10米不等,四周是夯土仓壁,中间由柏木立柱支撑仓顶,从中我们发现了陶瓮、执壶、碗盏和一些粮食碳化物。”临西县文保所所长张霞说。粗略估计粮仓容积约在150万石左右。

n

在临西发现唐代粮仓,并非偶然。

n

在唐代,临西县域属当时的山东临清。临清,在唐代素有“国之北库”之称,是唐代重要的官方仓储,即今天的“国家粮食储备库”。

n

大运河,一直被历朝视为“国家命脉”,正是因为能发挥运输漕粮功能。

n

在运河沿线,除了临清,还有天津、德州、徐州、江宁等多个大型粮库,它们多者能存粮数千万石,少者也达上万石,发挥着保障京城供给、灾荒赈济、平衡粮价的作用。

n

盐的运输,在大运河上也处于重要地位。

n

2019年7月16日,沧州黄骅长芦盐场。

n

蒸发池旁,晒好的盐被堆成一垛垛盐坨,大型运输车在盐场往来穿梭,这些海盐将被运往加工车间,分装成袋,销往全国各地。

n

这里,2018年的海盐年产量为119万吨,占据全国海盐总量的四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盐场之一。

n

沧州,在清雍正以前是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管理长芦盐业的机构名为长芦盐运司。

n

“长芦盐区是内海,风浪小,卤水含盐度比较高,盐质量好,价格低,被称为‘芦台玉砂’。”孙建说。

n

“南来载谷北载鹾”,描绘的就是大运河上北上的船载着粮食,南下的船载着盐的情形。

n

运输官粮、官盐,是大运河自隋唐起就承担的使命,但让大运河河北段大放异彩的,是明清时期大宗商品贸易的繁荣。

n

特别是适合水运的物产,借由大运河北上、南下,闻名各地。比如,主产区在北方、受许多南方人喜爱的干果——枣。

n

2019年9月13日,中秋节。

n

在沧州创业的杭州人王启元要回老家探亲,特地在行李箱里装了几盒沧州的金丝小枣。

n

“枣皮儿薄肉厚,汁多核儿小,剥开了,金黄蜜丝还连着,一入口,真是香甜。”王启元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杭州老家,第一次吃到沧州金丝小枣的感受。

n

“沧州枣最早的市场,在沧州城西大运河西畔,在明末清初已经有一定规模,通过运河,北上京城,南下江浙闽粤,是远近闻名的运河特产。”孙建说。

n

还有一种运河水果,它比金丝小枣更适合水路运输,沧州泊头的特产——泊头鸭梨。

n

“鸭梨含水量大,最怕磕碰,水运颠簸小、运量大,最合适。天津是运河上泊头鸭梨的主要集散口岸,今天的天津鸭梨,产地之一就是沧州泊头。”孙建说。

n

2019年10月3日,国庆假期。

n

沧州青县大马庄现代农业园停车场,北京、天津车牌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随处可见。

n

“一到周末或节假日,许多京津地区的游客会自驾或随旅游团前来,园区的特种蔬菜不仅销往京津高端市场,还把京津游客引到青县来。”园区总经理李志彬说。

n

“早晨青县棚中菜,午间京津盘中餐”。青县在京津蔬菜市场的地位,可见一斑。

n

青县集中种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青县就是贡菜的基地。现在,每年向京津输送优质蔬菜100多万吨。

n

“一亩园胜过十亩田。青县人能够选择种菜不种田,一定程度上是大运河长期的滋养,带给了当地更优良、肥沃的水土条件。”李志彬说。

n

河北的小麦、棉花、食盐、水果、蔬菜,北方的煤炭、砖石、生铁、粪肥、皮毛,南方的稻米、丝绸、茶叶、铁器、竹器、木料……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不仅让各地互通有无,还孕育了沿岸一座座城镇。

n

运河之城

n n

沧州大运河湾生态修复区鸟瞰。傅强摄

n

大运河孕育着一座座沿河城镇,它们萌兴、发展、壮大。

n

郑口、泊头和沧州,是大运河河北段三座典型的运河城镇。它们用各自的发展史,勾勒出一副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发育、进化图谱。

n

8月14日,衡水郑口镇运河大桥。

n

姜玉岭站在桥上,遥望对岸,河道最宽处,近200米,大运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

n

这个弯,为郑口能够从普通村镇发展为运河商贸重镇提供了“地利”。

n

“弯,不只为降低落差,运河上背风的港湾,就像‘大型停车场’,是理想的泊船之地。航运时期,郑口码头最多能同时停泊日装卸量三四十吨的船只50多艘。”姜玉岭说。

n

大运河河北段上,大多数城镇都和郑口一样,以“弯”为原点,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n

“小天津卫”郑口镇,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座。

n

到了清朝中期,郑口涌入大量外地资本,成为全县最发达的市镇。

n

晋商的大染坊,浙商的竹货店、丝绸铺、茶叶铺,山东商人的药材铺,加之大小饭店、大车店、银号……鼎盛时期,百余家商号、八方客商都聚集在郑口。

n

但运河的断航,让主要依赖码头转运贸易的郑口,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机遇,只停留在了“镇”的规模。

n

与郑口有相似发展经历的,还有东光连镇、吴桥桑园镇和安陵镇。

n

相比之下,同样在“弯”中孕育的泊头镇,则迈出了由“镇”到“城”的一步,完成了从商贸集镇向工业化城镇的转型。

n

2019年7月17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

n

泊头火柴工厂不同时期生产的火花,集中陈列在一个展橱内。大多数火花上,都有两个醒目的大字“泊头”。这是属于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n

今天,泊头火柴已经成为历史,但它1912年诞生时,却是照亮泊头工业化转型的星火。

n

泊头,曾是和郑口、连镇、安陵一样的运河码头,但它东西有南皮至交河的官道通过,处在水陆十字交叉地带,底子更厚、规模更大。

n

“明朝万历时期,泊头镇就筑有土城,这是北方大运河沿岸少有的镇级城池。”孙建说。

n

到晚清、民国时期,在运河航运尚未中断时,沿河巨镇泊头已开启工业化转型的大门,这是铁路带来的机遇。

n

1911年,泊镇站随津浦铁路通车而设立。

n

借助铁路运输,泊头的火柴制造、冶炼铸造、雕版印刷、烧造工艺等产业,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n

今天的泊头,以铸造、汽车模具、环保设备、工业泵阀为主导产业,成为沧州城乡经济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n

而且,石衡沧港泊头段高铁预计今年年内开工,新的机遇即将拥抱这座运河古城。

n

盘点整个大运河河北段上的城镇,发展体量最大的,当属沧州。

n

沧州能脱颖而出,发展成大运河河北段唯一的地级市,寻找其内生力,或许可以先关注一座门。

n

2019年7月17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

n

王健爽将激光笔的光束,落在了明清沧州古城沙盘西南角的一道独特城门——小南门上。

n

与传统古城设置东南西北四门不同,沧州古城有五座城门。

n

为何要开这第五座门?

n

“小南门为繁荣运河贸易而设。离运河最近的城门本是西门,但西门与运河之间的贸易带南北狭长,东西向太窄,只有100米左右,处在城西南的小南门一开,贸易带向西南延伸,运河贸易空间扩大。”王健爽说。

n

中国古建筑是讲究传统和风水的,在哪里开门都有规矩。

n

“沧州人因地制宜,敢于打破常规,这是在运河上讨生活练就的闯劲儿。在看得见的资源优势和地利之外,这是它得以壮大的无形内力。”孙建说。

n

如今,“小南门”虽然随古城墙拆除了,这一带仍是沧州商业中心。而且,它所承载的城市创新发展精神,正推动沧州由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n

7月30日,省古建研究所。

n

省古建研究所总工程师赵玲和她的同事,最近正在忙碌一件重要的事。

n

他们受省文物局委托,正在编制《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专项实施规划》。

n

为编制这份《实施规划》,赵玲和她的同事对大运河河道、沿线城市村镇及100多处遗产点进行了深入调研,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n

规划旨在为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确立目标,制定实施措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n

《实施规划》预计明年出台。

n

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大小城市新的运河故事和机遇,也即将由此翻开新篇。

n

大河之北,河湖众多。河北全省河流,分属三大流域、十一大水系,各种河流湖泊、泉流飞瀑类型众多。从永济渠到京杭大运河,从各大水库到南水北调工程,河北人与干旱、洪涝斗争的历程中,修建的人工水体遍布全省。龙生九种,各不相同。河北的河流水系究竟有哪些?这些河湖渠库各有哪些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敬请关注《大河之北·河湖水系篇》第三单元。 (采访/记者 李冬云 朱艳冰 张近情 王雅楠 执笔/记者 李冬云)

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