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无双乱舞6 62攻略丫漫:这个行为看起来很可爱,却决不能让孩子养成习惯

财经时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去闺蜜家玩,路过蛋糕店,顺手买了两块小蛋糕做茶点。

她家孩子两三岁,正是讨人喜欢的年龄,看到蛋糕,想吃,但是妈妈担心他撑到,说:“你刚吃完饭,哪能吃的下?”

小孩子有自己的小滑头,眼巴巴地望着妈妈,奶声奶气地乞求:“我就尝尝。”妈妈无奈,只好答应。

我大笑,两块摆出来,给他选一个。他选了芒果口味的,自己拿着小叉子吃的津津有味。芒果味的吃完了,他不走,还是围着餐桌转悠,过一会儿去抱妈妈的腿,小声跟妈妈央求。

原来,他想再“尝尝”另一块巧克力味儿的。

他妈再次无奈:“你不是尝过了吗?怎么还尝?”

他舔舔嘴唇上的奶油,说:“芒果不好吃,尝尝巧克力。

小孩子可爱起来,连耍滑头的小伎俩都让人忍俊不禁,我和闺蜜笑的乐不可支。敛住笑,我认真地跟孩子说:“两个都好吃,两个都可以吃,你吃吧!”

我之所以这样认真地纠正,是不想让孩子养成“踩一捧一”的习惯。

小时候为了吃到巧克力味的蛋糕而贬低芒果味的,长大之后就可能为了得到“此”而贬低“彼”,没了可爱这层包装,谁愿意原谅这样的低情商?

著名主持人朱丹在参加综艺节目《新生日记》时,去李艾家做客。

聊起来孕期胖不胖的问题,李艾说她孕期胖了26斤,朱丹立刻就说:“一看你老公就对你不好。”紧接着,朱丹开启了炫夫模式,说:“我老公把我养的多好,我足足胖了60斤。”

李艾老公也在场,听了这话一脸懵,都不知道如何搭话了。

明眼人都知道,朱丹这两句话说的很没有水平,撇开孕期胖太多不健康这个事实不谈,如果是担心李艾营养跟不上,说一句“亲爱的,你还是多吃点比较好”不更能表达关爱?如果只是想夸夸自己老公,直接夸就好了,何必拉李艾老公做垫背?

我们生活中肯定多多少少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夸赞A的时候,一定要贬损B一番,好像不这样就凸显不出A的优秀。

同样让人讨厌的行为还有,批评C的时候一定会顺嘴夸一下D,似乎没有对比,批评就不够力度。

这样的行为我们统称为“情商低”

朱丹知道自己情商低吗?恐怕不知道,不然早改了。情商低的人,几乎没有朋友愿意去提醒他,更别说帮忙纠正。毕竟,吃力又不讨好。

像朱丹这样脱口而出的“踩一捧一”的说话模式,多半是幼年习得的行为模式,她的家长要为此负多半的责任。

小孩子本就认知简单,他们的观念里,一件事物,一定非黑即白,一个人,一定非好即坏。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会持续到孩子的青春期。

但,存在却不一定有益,这样简单、机械的二元化思维方式,往往使孩子看问题不全面、不客观,更甚者,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性格,导致孩子或太完美主义,或不自信,或抗挫折能力差。

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问题,引导孩子多元化思考,培养孩子的多元化思维。可有些家长非但做到这一点,反而偏好强化孩子的二元化思维。

“踩一捧一”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二元化思维。

哪个小孩没被“踩”过?哪个小孩没被“捧”过?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惯常的句式就是:“你看看你一天天的……,你瞅瞅那谁家的小谁……”

家长的意思无非是,“你学一学人家的优点吧”,但,这样“踩一捧一”的表达方式,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不但给孩子一种“你不爱我”的错觉,还会把孩子的思维带跑偏。

“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是另一个常见的强化孩子二元化思维的问题。大人的出发点,无非是逗孩子逗个乐子,顺便在孩子面前找到点存在感。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思维陷阱,这样的问题让孩子面临选择,走进“鱼和熊掌”的困境。

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既然一定要选一个好的,那另一个相对就是坏的。这样的思维陷阱蒙蔽孩子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

孩子仅凭自身的能力是很难跳出思维陷阱的,这时候家长的引导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们如何带领孩子跳出“是”与“非”的两难选择,教会孩子多元化,多角度,多维度的看问题?

首先,避免流于表面的“A or B”类型的选择性问题,尽量触及事情本质。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可能都为一个问题为难过,路边的乞丐在乞讨,孩子要给他钱,家长该不该同意?

如果思维只局限于给与不给之间,父母会很为难,给吧,职业乞丐可比你富裕多了,同情心泛滥,孩子以后会不会很好骗?不给,会不会就此把孩子教育的很没有同情心?

当孩子问我们“给或不给”时候,我们可以先不要回答,先和孩子一起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你知道乞丐为什么乞讨吗?

为什么有些乞丐讨到钱之后,仍然继续乞讨吗?

如果让你去讨钱,你会觉得不好意思吗?

如果你没钱了,你会用什么方法活下去?

如何分辨职业乞丐和真正有困难的人?

一连串的问题既跳出了“给或不给”的思维框架,又教会孩子剖析问题,也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人生课,这就是多角度,多维度看问题的好处。

其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会孩子求同存异,不争高低。

前一阵子遇到的一件真人真事让我感叹良久,真的是越有见识的孩子,心态越平和从容,胸襟越坦荡。

两个小男孩在电梯里相遇,一个四五岁,拿着鲨鱼仿真玩具,一个六七岁,手持小鲨鱼标本。两人一照面就互相被对方手里的东西吸引住了。

拿鲨鱼玩具的孩子率先开口:“这是什么?这是真鲨鱼吗?”

拿鲨鱼标本的孩子回答说:“是真的,这是鲨鱼标本。”

拿玩具的孩子仔细看了又看,突然高声说:“肯定是假的!”

“是真的,我妈妈在网上给我买的。”

“假的!”

“这是标本,是用防腐药水浸泡的。”

“假的!没我的好。”

“网上查得到。”手持标本的小男孩淡淡地说。

他没有生气,也没有做无谓的争辩,这多少让我有些惊讶,毕竟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争强好胜的时候。

电梯到了,他默默地离开了。

抱着鲨鱼玩具的小男孩依然在激动地重复:“假的,肯定是假的!”这个小男孩反复强调是假的,背后是一句潜台词:我没有见过,那就一定是假的。

对自己没见过或不了解的事物极力否定,是最没见识的行为。这样的心态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自我提升方面,都没什么好处。

当孩子出现这方面的苗头时,家长必须要适时引导,让孩子学会求同存异,不争高低。

然而,保持开放的心态,对未知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敬畏之心,并不是别人几句劝解就能养成的。

人们常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那是因为,无论读书还是旅行,都是为了探索未知,增长见识。只有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才能使人打开心胸。

于孩子来说,除了读书和旅行,家长的见识,更是他的眼界的基石。

从点滴小事着手,用一言一行引导,破除孩子的二元化思维,帮他养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如此,孩子才能在未来领略到更广阔的世界。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