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明朝网游快车 坦克世界的瓜皮帽,有着天下归一之意

财经时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瓜皮帽创立于明朝,流行于清朝,相传为明太祖所创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统、天下归一之意,全称六合一统帽。

清朝瓜皮帽分成六瓣,形状如半个西瓜皮,又称西瓜帽、瓜壳帽、小帽。

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

瓜皮帽所用的面料一般是黑色的缎子布,顶端常常用红绒结成大个红玻璃珠来装点。

二十世纪的前半叶,男性青年人常在春、秋天戴,尤其是乡绅、阔老与阔少。

后来,因为它与地主等封建余孽联系在了一起,莫名其妙地成了“批斗”、“横扫”和消灭的对象。

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华北地区,人们在结婚时,新郎还普遍戴用,与长袍、马褂相配套。

只不过,这套在一些人眼中有着浓郁的遗老遗少色彩的礼服,在婚后也就束之高阁了。

虽平常也有人偶尔戴之,却已经被一般人看作是“赶俏”或者将其看作是“烧包”了。

现在,瓜皮帽只有婴幼儿或者少不懂事的孩子们或戴一戴了。

其次,就是在一些旅游景点或者摄影棚,瓜皮帽作为照相的一种道具,有自己的一块残存的天地。

就像山东话的“烧包”,北京话中的“傻比”、“傻冒”一样,在现下仍偏居一隅的成都,那儿的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瓜娃子”,它同样是说人非常宝气、愚蠢、傻里傻气。

瓜娃子源自于在人们都不戴瓜皮帽来招摇过市的时候,对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讳依然戴瓜皮帽的人一种贬称。

这可能与成都人对西瓜圆乎乎、胖乎乎、傻里傻气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有关。

由于此词发音洪亮,且张口就出,再通过四川有名的比较受人喜欢的“口技”专家李百清的传播,后来瓜娃子也就迅速地扩展成一句“国骂”了。

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当农民到城市谋求生计的时候,这句国骂也没有在他们身上少出现过。

不时的会从他们的正面、侧面,有时甚至是身后传来“你这个瓜娃子”带有蔑视的声音。

一开始有些人可能不太明白,直到后来有一天,当这句国骂也突然从他们嘴里脱口而出的时候,他们才猛然意识到:一直没有为无缘无故受人口舌而辩护的瓜皮帽的豁达和大度。

由此,当人们每说一次“瓜娃子”时,也许心中默默地在为瓜皮帽“先生”致敬。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