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华为公布了任正非接受外媒采访时一段关于选择CEO的谈话,任总在回答记者关于华为为什么不选择外籍人士担任CEO时说,华为CEO是对国内外人士都开放的,但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必须具备这个能力;二、必须在公司工作25年以上,是一步一步从公司基层升上来的。
任总这段话信息量颇大,华为的外籍员工并不少,全球有3万多人,难的是在华为干满25年。华为1987年成立,至今已32年,要想担任华为CEO,至少要在1994年加入华为。那时候的华为规模还非常小,根据公开报道,华为1992年虽然程控交换机产值已达1.2亿元,但只有不到100名员工。1994年任正非提出业务要“走向世界”,到1996年真正派出“土狼”进军世界,这样一算,能担任华为CEO的外籍员工应该凤毛麟角。
华为这么大规模的公司选择CEO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华为目前采用的“轮值CEO“制度非常独特,由8位高管轮流担任CEO,每次任期6个月。这样的制度在一般公司是不可想象的,CEO作为公司的掌舵人必须为公司制定长短期规划并推动执行,如果任期只有6个月,意味着长期计划无法推进,短期计划不用为结果负责。这只能说明,要么任总对这八位高管有绝对控制力,要么这八个人好的跟一个人似的。
高科技公司的衰败规律
高科技公司的成长及衰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创始人实际控制的公司往往发展较稳健,职业经理人取代创始人上台后,公司就会走下坡路。这样的案例很多,比较有名的如苹果,乔布斯用“卖汽水还是改变世界”的愿景打动了原百事CEO斯卡利,但却被其赶出公司并导致苹果奄奄一息。迈克戴尔创造计算机的“直销”模式,发展壮大后戴尔本人邀请职业经理人罗林斯执掌戴尔公司CEO,但不到三年戴尔公司糟糕的业绩就逼着董事会把戴尔本人又重新请回公司,担任CEO至今。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摩托罗拉的加尔文家族,而高通的雅各布家族正在开始走上这样的道路。高科技与传统产业不同,发展过程中技术及商业模式会剧烈变化,而职业经理人往往听命于董事会和大股东从而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再加上在公司呆的时间短不具备深厚人脉,推动业务变革也束手无策,所以高科技公司一旦创始人失去控制权就会快速衰败。当然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微软的纳德拉就从偏执的把苹果当成竞争对手的斯蒂夫鲍尔默手里拯救了微软。
中国高科技公司真正起步就是华为开始创业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原来的创始人渐渐力不从心,要开始寻找接班人。电信行业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崛起的第一波,当年“巨大中华”的巨龙、大唐、中兴都是国有企业,尽管创始人对公司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但选择接班人更多的是由组织共同决定。唯一的民营企业华为创造出了独特的“轮值CEO”制度,这和华为当年创业团队的禀赋有关,能否走的远且久还不得而知。
中国高科技公司何去何从
互联网公司如阿里、腾讯、百度都创立于21世纪初,之后一批移动互联网公司如美团、滴滴、今日头条于2010年左右乘着3G牌照发放的东风迅速崛起,2014年后人工智能的风口又吹起了一大批如商汤、旷视、寒武纪这样的独角兽新贵。创始人的年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50岁左右如马云(1964年)、李彦宏(1968年)、雷军(1969年);40岁左右如美团王兴(1979年)、滴滴柳青(1978年)、拼多多黄征(1980年),30岁左右如今日头条张一鸣(1983年)、滴滴程维(1983年)、旷视印奇(1988年)。
对于30岁和40岁左右组,虽然他们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但因为还年轻、对事业有更高的追求,所以暂时还不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对于50岁左右组,如何实现公司的平稳过渡已经是首要任务。马云老师早在2013年就已卸任阿里CEO,直到2019年辞去董事局主席职务,彻底实现让贤。从他最初选择的“老好人”陆兆禧(50岁)到现在的“值得信任”的张勇(47岁),阿里的接班进行的还算平稳。
百度李彦宏和小米雷军最近有点闹心,网传百度已经要求员工“喝水别用纸杯”全员过紧日子,这在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公司简直不可想象,小米虽然进了世界500强,在北京终于“买上了房”(小米新总部2019年7月启用),但股价已经从去年的19港元跌到了现在的8港元,手机市场份额更是受到华为的严重冲击。这两位焦头烂额的50后能否实现公司接班人的平稳过渡,实在还是个未知数。
本周“世界互联网大会”又要举行了,每年都能创造出“中国互联网最强花絮”的乌镇已经人头攒动,网易丁磊已经放出了和百度李彦宏共享天价“味央黑猪肉”的照片,这些曾经是“风口上的猪”的创始人吃着已是天价的猪肉,会否感叹猪最终还是会从风口上掉下来成为盘中餐,而不管这猪曾经飞的多高…
评论留言